我所认识的辛亥革命名人邓孝可及其家属

辛亥革命网 2012-02-23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化,整理汪安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辛亥革命的导火线是川汉铁路事件,这事件使四川省数万民众与绅商卷入反清运动,当时四川最大财阀,奉节人邓孝可热衷政治,主张宪政,他

        本文作者王化是我老舅,九旬老人笔耕不已,记忆力了得。我帮他整理这些,也是非常珍贵历史资料。

        辛亥革命的导火线是川汉铁路事件,这事件使四川省数万民众与绅商卷入反清运动,当时四川最大财阀,奉节人邓孝可热衷政治,主张宪政,他写得一手漂亮文章,以思想敏锐见长,是四川立宪派的核心领导之一,平生最服膺梁启超,据说是梁启超的及门弟子。1909年10月,邓孝可担任以“监督行政、促进立宪”为宗旨的《蜀报》主笔,还创办了《蜀风杂志》、《四川保路同志会报告》等报刊,影响很大。1911年9月7日早上,时任保路会副会长的邓孝可与另外8位保路运动领袖被召到督署,遭诱捕,随后发生血案,民众与军队发生冲突。清政府为了镇压四川的保路运动,令清朝大臣端方带领鄂军约2000人入川,造成武昌空虚。10月10日武昌首义。11月15日邓孝可等人获释。11月22日,官绅双方在寰通银行举行会议,邓孝可作为绅方代表参加,签订了四川独立条约30条。在后来的四川军政府中,邓孝可担任盐政部长。1912年4月,成都铁路公司召开第一次民国时期第一次股东大会,推举邓孝可为会长。

        由于在辛亥革命前期的出色表现,他被列入中国近代史中。后来的邓孝可,与康有为、梁启超等参与复辟帝制活动,袁世凯称帝失败后,邓失意消沉,在沪、杭作寓公。作者当年有幸与他和他的家人接触。

        1934年左右,邓孝可率家迁入杭州,安享西湖的湖光山色和江南的幽雅生活。他在杭州城隍山边的云居山(四宜亭上方)置地十余亩,建造几幢小洋楼安家,此园名曰“可园”。园中植树多,尤其是高大的白玉兰。春天白玉兰盛开,成为一片香海,远远望去极为壮观,也为西湖锦上添花。园四周有坚固的围篱,并养有恶犬,闲人无法入内。

        邓当时有两位夫人,原配四川人(好像缠脚),育女:友鸾。继配育女:友端,子:友豹。作者见过她,说北方话。抗战前,邓的子女先后考入当时的名校,友端省立女中、友豹考入省立杭州初中,与作者大哥王仁同级(后来成为一辈子的好朋友)、友鸾则在省立杭州师范附小,与作者同级,友鸾说得一口北方话,友豹却是流利的杭州话。

       1935年左右,作者几次同哥哥一起去“可园”玩,山光花色掩映小洋楼,很是幽静。一天巧遇邓孝可乘车回家(那是一种类似黄包车的人力车,有钱人代步),他六十岁左右,身穿灰色绸长袍,头戴深灰色披肩帽,煞是古风盎然、儒雅脱俗绅士气派。抗战前夕像这样服饰古雅的老儒生也很少见了,故作者当时虽是孩童,却留下深刻印象。

       不久,抗战爆发,邓孝可全家迁居上海“法租界”。41年邓友豹以优异成绩考入交通大学,王仁也同期考入,两人又成为同学。邓友鸾入震旦大学家政系,后肄业。

       1943年,王仁和邓友豹先后离开上海,到内地重庆新办的交大继续求学,并毕业。邓友鸾1944年去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园艺系借读,很巧作者是该校三年级学生,他乡遇到小时候同学,煞是惊喜,但当时学习繁忙,来往并不太多。

        邓友鸾生性活泼、举止文雅,才貌双全,衣着时尚,在当时生活及其艰苦的重庆,未免鹤立鸡群,成为全校注目的“上海小姐”和“校花”。1948年,邓友鸾与一位香港小老板结婚,结婚典礼在上海的贝当路(衡山路)的美军教堂举办(现为国际礼拜堂),结婚典礼场面盛大奢华。作者是唯一参加婚礼的大学同学。

       解放后邓友鸾随丈夫迁居香港,五十年代又定居美国。不料几年后与丈夫离婚,她独自一人带着女儿、儿子在旧金山生活。从来养尊处优惯了的她,此时在美国无亲无靠跌入深渊。由于没有正式文凭,又找不到工作,但她骨子里有着四川人那种坚毅刚强,加上她的聪明、敢于探索,凭着大学时的园艺知识,千方百计寻找机会出击。她从贩花送草开始,继而开出小花店,到后来花店有了固定客源,具备一定规模。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