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经野与《[民国]单县志》
辛亥革命网 2012-02-21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尽管李经野出身于晚清官吏,但居官清廉,尚有正义感,进入民国间,曾为曲阜、单县纂修两部县志,为家乡的方志事业作出了贡献。
李经野(1855—1943)曹县龚楼乡土地庙村人。字莘夫,自号曹南钝士。室名自镜轩。幼时,家境寒苦,依靠外祖家资助,才取得求学机会。立志苦读,从不辍学。十年寒窗,一举成名,清光绪五年(1879)中举,光绪九年(1883)进士,次年授户部主事。二十四年(1898)六月,山东办里股票,当权者按田亩强行摊派,加重百姓负担,经野为民请命,以“此乃扰民之法”据实情上奏,光绪皇帝当即采纳,严令禁止。贪得无厌的袁世凯曾硬要经野借用国库银两,为自己扩充园林。经野平日便十分鄙薄袁的为人,尽管当时袁氏权倾朝野,常人逢迎无门,可是经野却敢严辞拒绝云:“没有皇上恩准,岂能私动内库银两?”袁氏仍贼心不死,又提出索取国库存有的外族进贡的麻布。又遭到经野的怒斥道:“此系贡品,唯皇上恩准可用,焉能私分!”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任户部贵州司员外郎,是年升为福建司郎中兼财政处提调内仓监督。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是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在华竟相追遂劫夺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的年代。德国帝国主义侵占胶州湾,就是发生这时的重大历史事件。1897年11月14日,德国借口“巨野教案”,强占了胶州湾。面对德国的入侵,经野于1898年1月3日,同翰林院编修柯劭忞等山东籍官员联名上书:“窃以德人藉事要挟,我以兵力不足,先罢李秉衡以谢之;复闻割胶州等处,并于山东地方修铁道开矿各款,亦遂允之,将以此自救也。然所以自败者愈速,且将不可复救矣。……今以外洋一言,遽尔罢斥良臣,则民心去矣。山东拱卫甚京,可以通东南诸省之气而联络之。若一许他人修铁道于此,则东南之气隔,而坐困之势成矣。皇上纵不惜山东一隅之地,其如全局何?开国以来二百余年之厚泽深仁,十八行省之归心向化,竟于敌人虚声一喝而恝然置之不顾,岂可不为垂涕而道哉。今之谈时务者皆曰:和则尚可图存,战则翦焉倾覆。夫使敌人只此一国,前此未曾立约,犹可为尝试也。乃各国之和约具在,其孰能执简而争?今闻英日等国又见告矣,不知当事者将何以应之?群雄环伺,不求自立,使果能图存于和议之中,彼宋世安有靖康之祸哉?”继列举敌我之形势,强调事在人为。指出“自李鸿章倡言洋务,万华之士多舍圣道而谈西学,以朴诚为无用,以挥霍为又能,即其日用之奢侈亦十倍于开国之时,此饷绌之由也。……职等生长山东,于京师为最近,沭德泽为最深,念知乡党之人情强悍而朴直,若能激以忠义,联络乡团,……我若力战图存,至死不悔,则德一挫而诸国俱退矣。若不及此收拾人心以支危局,直至外侮纷来,欲战不能,求免不得,虽痛自悔责,究何及乎?”字里行间,爱国之心可见,实为可贵。经野不避权贵,悲愤国势积弱,力主博求西洋政体。因此遭到当权者猜忌,罗织罪名,遭贬,三十二年(1906)任户部贵州司员外郎,同年被提升为福建司郎中兼财政处提调内仓监督。
三十三年(1907)被贬为广西廉州知府。李经野任廉州知府时,邮局由外国人秉政,有一华籍职员工作失误,洋人拟强行处理。李持以国权、人权,挺身而出,亲去邮局三次,据理力争,坚决要回此人,由中国处理。凛凛正气,终令洋人低首。廉州地处边陲,地敝民穷,文化落后。李莅任后豁免苛细杂捐,减轻百姓负担,大力兴办学校,倡导文明,人心大变。为便利交通,还集资建廉州西门桥,并亲书“惠爱桥”。此匾额现仍嵌于桥顶。
当李经野出任地方官时,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为座右铭,在廉州三年,言出令随,执法如山。州里有一姓杨的恶豪,勾结官府,横行乡里,霸占邻里李净本的坟地,案情多年不能结。经野办里此案时,杨恶豪故伎重演,用重金行贿,均遭拒绝。后经过经野亲自查访,复据卷牒,查明坟地确属李家,立即饬令杨恶豪,将坟地归还原主,并立碑为证,积年沉案终得了结;廉州吏民誉之“廉州廉政于兹始矣!”当时廉州邮局由外国人秉政,有一华籍职员工作失误,洋人拟强行处理。经野得知后,持以国家尊严,维护人权,挺身而出,曾亲自去邮局三次,据理争辩,坚决要将华人职工要回,由中国政府自行处理。终令洋人,在正义面前低首服从。廉州地处边陲,地蔽民贫,文化落后。李经野任内,豁免苛税杂捐,减轻百姓负担,大力兴办学校,倡导文明,人心大变。为便利交通,还集资建廉州西门桥,并亲书“惠爱桥”。有匾额仍存桥顶。三年任满,廉州父老箪食壶浆,长途相宋,依恋之情,洵难言喻。并赠“万民伞”两把,“千人匾”一块,政绩载入廉州史册。
廉州三年任满后,被调任湖北造币总厂总办。此乃权利所在,李不求自至,理当欣然就职,但他却毅然称疾归里。
辛亥革命后,李经野注重洁身自好,深居简出,采菊东篱。袁世凯派专使请其“出山”辅政,他严辞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