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李廉方的辛亥历程
辛亥革命网 2012-01-16 00:00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郭戈 查看:
李廉方是中国近现代一位杰出的平民教育家,他一生政治进步、顺应潮流,在从留日反清到新中国建立期间的历次革命斗争中,都坚定地站在了正义、进步的一面。
李廉方(即李步青)是中国近现代一位杰出的平民教育家,“廉方教学法”的创立者,一生著述甚丰,发表教育论著200多种。他又是“国语运动”的倡言者和实施者,担任过第一、二届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委员,对中国语言文字及其教学、地方史志、民俗等有着深入研究。他还是辛亥革命的鼓动者、见证人和研究者,并最早提议设立“双十节”。他一生政治进步、顺应潮流,在从留日反清到新中国建立期间的历次革命斗争中,都坚定地站在了正义、进步一面。
武昌学界的革命先驱
李廉方是湖北京山人,少年秀才,青年中举,后就读于武昌经心书院,学天文、舆地、兵法、算学等新学。经心书院是当时华中地区的著名学堂,师生思想较解放,毕业生中多革命分子,如李书城、张继煦、万声扬、史青、魏宸祖等,且在辛亥革命中多有建树。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侵等一系列接踵而来、触目惊心的事件,使正在新学堂读书的李廉方及其同学受到极大震动,忧国忧民之心油然而生。1902年,为培养学堂师资,张之洞派经心、两湖和江汉三书院高材生留学日本,兼以考察东洋学务,研究中外大势。李廉方成绩优异,得膺其选,与黄兴、李书城、张继煦、万声扬、金华祝、余德元、周龙骧等31人共赴东京弘文学院学习。不久,他们与同孙中山熟识的湖北最初派出的留日学生刘成禺、程家柽等人往来,其中刘成禺每周六、周日必来晤谈。在其影响和介绍下,李廉方阅读了一些革命书籍,激发起了民族感情,认为中国从鸦片战争到庚子事变以来,遭受外国人的侵侮日甚一日,这都是由于清廷的腐败无能、抑压汉族民气所致,坚信要救亡图存,必先推倒清廷,于是便由改良主义者转向反清革命派。据李书城回忆,那时梁启超等人主张君主立宪,实行改良,在留学界及国内影响甚大,不少学生附和、崇敬他。弘文学院的学生每晚都在自习室讨论立宪和革命的问题,最初颇多争论,以后赞同孙中山主张排满革命的占了多数。
《湖北学生界》的发起人
1903年1月,李廉方与刘成禺、张继煦等鄂籍进步学生,“以世界知识及民族主义唤起内地学生觉醒”为主旨,在东京发起《湖北学生界》月刊,辟有政法、军事、教育、经济、实业、地理、历史、理科等栏目,所刊文章文笔犀利,指意宏达,传诵一时。李廉方为该刊地理栏主笔,先后撰写了《中国地理与世界之关系》、《黄河》、《地理与国民性格之关系》、《扬子江》等文。史学界公认:《湖北学生界》是留日学界创办最早、影响最大的革命刊物之一,辛亥时期的革命刊物中以省命名的,以它为最早。此外,李廉方及蓝天蔚、黄兴、李书城、程家柽、王景芳等十余人,在同盟会创立之前曾密结排满盟约,每月集会一次。李廉方回忆说,此事与《湖北学生界》、昌明公司有关,他人鲜有知者。一时间,革命风气大开,各省学生所办刊物和革命小册子风起云涌,大量输入国内,唤醒了国人,也震动了清廷官吏。适值日、俄在东北三省开战,留日学生痛感国土被践踏,组织义勇队,作归国准备,推举鄂省官派陆军学生蓝天蔚为队长,文武学生参加者尤众,语多激昂,于是引起清吏查禁报刊与取消官费的风波。李廉方、金华祝等不得不赴外省从事教学,暗中革命。
“花园山聚会”的组织者
不久,李廉方返鄂赁居武昌花园山孙森茂花园,在其寓所组织联系进步师生20多人秘密集会,讨论革命方略,俨然以领导自任。李廉方主要负责接待和经费筹措之事,联系学界人士。他回忆说:“学界往来者颇多,凡以后留学东西各国者十之八九曾到是处。”如当时任职武昌的吴禄贞常到此处与革命志士畅谈,又利用其地位安置同志于军学界中;黄兴从日本回国由沪返湘,路过武昌,也居花园山李廉方寓,日久宣传革命。李云汉说,“此园实际上已成为秘密的革命机关部”。辛亥革命史文献在早期革命活动和组织方面,大都提及“花园山聚会”并给予高度评价:它开了湖北革命组织的头,启迪和培养了一大批革命青年,这些人在后来的湖北革命团体如武昌科学补习所、日知会等和辛亥革命中起到骨干作用,并在新成立的民国政府中任要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