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东六君子之一:张公制
辛亥革命网 2012-09-1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张公制是一位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影响的知名人士,1909年7月当选为山东省咨议局议员。为抗议官府的倒行逆施和咨议局中的官府派的助纣为虐,他曾和丁佛言等6人退出咨议局,被社会进步舆论赞为“鲁东六君子”。1912年在济南与丁佛言组织共和党支部(翌年改进步党)并当选为部长。1913年第一届山东省议会成立,当选为议长,至1914年。1916年第一届山东省议会复会后, 仍任议长。1918年9月第二届山东省议会成立时任副议长,并兼育英中学校长。 1921年12月当选为第三届山东省议会议员。 其间,他组织“诚社”,并在《大东日报》改组时,与王精一、张伯秋等在该报出刊“劳动周刊”。解放前夕为保全青岛 ,他曾冒死力劝青岛国民党军队的最高指挥官、国民党第十一绥靖区司令官刘安祺,做出过极为突出的贡献。
张公制(1876-1966),原名介礼。晚自号奇觚老人。山东安丘(今安丘市)人,家族为安丘名门望族。清光绪二十八年举人。1906年安丘劝学所成立,他出任该所首任总董事,主持一县教育事宜,曾在原籍办学堂,培养人才颇众。1909年当选为山东省咨议局议员,曾因抗议当局镇压莱阳农民起义辞职。1911年,他协助革命党人王长庆策划诸城起义,并与安丘官绅商定,助以巨款。1912年应夏继泉之邀,前往济南创办慈善公所。时由同盟会改组的国民党和新建的共和党已公开在山东活动,遂创建共和党山东支部,任部长。1913年3月,任山东省第一届议会议长。后历任山东省第二届议会副议长兼育英中学校长、山东省第三届议会议员、政治团体“诚社”社长。并同张伯秋等人主办《大东日报》,出版“劳动周刊”,同情工人运动,与进步人士有接近。其间,有人盗用他的名义在“劝进书”上签名,支持袁世凯做皇帝,他发现后,曾在《大东日报》上发表声明,坚决予以否认。张宗昌入鲁后,于1928年,张公制因病由原籍来到青岛疗养。 七七事变后回到原籍安丘。国民党第八区专员厉文礼曾一再邀请他担任顾问,他婉言拒绝,暗中绕道去了青岛。日伪市长赵琪曾邀他出任伪职,遭他坚决拒绝。解放战争期间,张公制主张和平,反对国民党打内战。据他的侄女张淑和回忆说:日本投降后,他拒绝了国民党青岛市长和市党部请他出任议长。1948年间,国民党山东省教育厅企图用饥饿迫使流亡学生近千人充当炮灰,学生起而反对,他曾予以斡旋和协助。
张公制看不惯国民党政府的所作所为,与共产党取得联系,暗中给解放区送粮送药;国民党请他出来做大官,他都以“老了”、“不能坐飞机”为借口谢绝。1949年春青岛临解放时,国民党军队撤退前企图破坏青岛,中国人民解放军胶东军区通过民主人士转告张公制,请他出面为解放青岛、保全青岛去说服国民党守军绥靖区司令刘安祺,晓以大义,动以乡情,劝其不要作为害国家、民族的罪人。为保全名城青岛做出了贡献。当时正是国民党大肆搜捕地下党人和进步人士的时候,当时已经73岁的张公制慨然允诺,甘冒生命危险前去面见刘安祺,说:“青岛孤军无援,岂能坚守?切勿毁城堕地,作民族罪人;能让青岛人民免遭受涂炭,才是功德无量呀!……”刘安祺沉默不言。张公制又说:“如要炸毁水、电厂及港口码头等重要设施,这样做,阁下的名誉将不是流芳千古……,如其不然,不如不战善退、保全青岛,免使名城青岛将毁于一旦。将军也不失留有余地。……”听到这里,刘安祺终于说:“我是山东人,哪里不想在本地留个好名声呀!我接受你的善意。”看来,青岛得到保全,同张公制的规劝是起到一定作用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公制年事虽高,时年73岁已引退25年的张公制再度出任公职。
解放后,于1950年9月,任青岛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市政协副主席兼任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主任。工作认真负责,成绩斐然,1952年青岛市被评为全国乙等卫生模范城市,1952年10月9日张公制也受到山东省政府的通令嘉奖。张公制还热心公益事业,对市政工程提出过许多建设性意见。曾在市政协组织了一个老年人学习组,经常在《青岛日报》上发表自己的学习心的和感想,赞颂社会主义。先后当选青岛市政协副主席、青岛市第一至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山东省第一、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山东省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并当选为1至3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6年10月29日病逝于青岛。
张公制长于章草书法,并善诗词,五言尤清绝。张公制吟诗成癖,清末民初,与县内知名人士共建渠亭吟社,曾汇编石印《渠亭吟社诗草》 。自1912年至七七事变共写诗200余首,民国赋闲间,其与岛上名人黄公渚、吕美荪等人诗词酬唱。1945年,将1937年至194 5年的诗作汇编为《奇觚集》。60年代初期,选取旧作及解放后吟成的若干首汇集成《奇觚诗选》。有《奇觚诗选》。在游览崂山时,曾留有许多记游崂山的诗作。如《甲申春日寄景伯言》云:“惊破游崂梦,于今七见春。行吟犹海上,高卧自湖滨。身饿吾儒分,天淘举世人。华严仍有约,好待寄声频。”《秋月怀景伯言》云:“华严不可到,七载鬓霜侵。寺宿清凉梦,廛居去住心。秋阳犹暵暵,海气欲沉沉。遥忆城南士,拈髭方苦吟。”《华严一宿》云:“吾登巨峰顶,高呼呼和平。四山皆响应,长留万古青。我爱山中人,勤劳日出作。迎接东方红,不待日出作。兹山锡嘉名,名劳良非偶。耕作争上山,劳名今民有。山乡首农事,下笔夺天工。奥区足游览,写胜导游踪。”《游夹脚石村》云:“结屋依山半,居人在画中。山青与海碧,梨白间桃红。室有清新感,民存淳朴风。追踪茌平路,整洁已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