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复南京的“开国元勋”徐绍桢(2)

辛亥革命网 2012-08-2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徐绍桢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他长期一直追随孙中山,是孙中山信赖的重要人物之一。 ,光复南京的“开国元勋”徐绍桢,

  徐绍桢这下感到芒刺在背,10月30日,主动带领司令部搬到秣陵关。手下将士都不愿受江防、巡防这些杂牌军的侮辱,纷纷把马刀、刺刀开刃,准备突入城中拼命。就在徐绍桢犹豫不决之际,张勋推了他一把:11月4日,他派遣两名满族军官以求见为名行刺徐绍桢,却未得手。忍无可忍的徐绍桢终于决定起义,并自任“江浙联军总司令”。此时第九镇弹药缺乏。刚从武昌赶来的革命党特使、前第九镇马标排长苏良斌和徐绍桢商议,由已经起义、拥有兵工厂的上海调拨子弹,苏良斌则潜入城中,联络巡防营、江防营中革命党为内应。

  光复之役:职业军人的敬业精神。没想到百密一疏,驻守镇江的林述庆等人不满徐绍桢迟迟不响应起义,怀疑他是“墙头草”,竟截留了从上海运来的子弹,而沉不住气、又不知子弹没运到的苏良斌却提前在11月7日放起火来;等第九镇匆忙开拔,赶到雨花台附近时,城里的革命党人已经死的死、逃的逃,江防、巡防营呐喊着杀出城来。弹药缺乏的第九镇无法用刺刀和枪弹对抗,只得一路退到镇江。林述庆余怒未消,紧闭大门,宣称“徐绍桢没脸和我见面”,这下惊动了宋教仁、陈其美等革命党首脑,他们在上海召开紧急会议,一致认为,此刻武汉三镇已经告急,南京成了革命成败之关键,徐绍桢既已起义,就必须信任、拥护。11月11日,宋教仁、陈其美等以沪军都督府的名义,推举徐绍桢为江浙联军总司令(此前人选为林述庆、程德全),并号召各路革命军向镇江集结。短短十多天内,浙军3000、苏军3000、沪军1000、粤军600,加上林述庆部,以及第九镇主力,徐绍桢麾下集中了江南革命军最精锐的1.4万将士。徐绍桢对革命党的信任十分感激,他在镇江洋务局宣誓就职,25日,发起进攻南京之役。

  徐绍桢将司令部推进到南京麒麟门外白龙山,把紫金山上的天保城当做主攻点;浙军、粤军为左右翼,分别进攻幕府山、乌龙山;苏军为南路,进攻雨花台;沪军为总预备队;此时海军也已在武汉江面起义,闻讯赶来助战,革命军声势大振。在徐绍桢的统一调度下,各部奋力前进,28、29日,乌龙、幕府两山先后攻下;12月1日,天险天保城、雨花台被攻破。徐绍桢惟恐城内平民遭遇战祸,派人劝降,张勋拒不投降,徐绍桢下令在天保城架炮轰击。铁良、二张见大势已去,逃命而去。12月2日,南京城光复了,此时距离汉阳失守仅4天。

  南京的光复,让清军在汉口、汉阳的胜利变得毫无意义,从武昌到上海,江南大片土地已全数成为革命军的地盘,清朝大势已去。徐绍桢虽不是革命党人,却为清廷覆灭、民国奠基,立下了决定性的功劳。

  徐绍桢(1861—1936) 字固卿,革命家。祖籍浙江钱塘,1861年6月22日(清咸丰辛酉年5月15日)生于广东番禺(今属广州市海珠区琶洲街管辖),徐绍桢是明朝开国元勋、中山王徐达的第14世孙。幼承家学,刻苦勤读,通汉宋儒学,精研熟记近代新战术及各国军制、军学、军器。历任参政院参政、1894年中光绪甲午科广东乡试举人,提为广西藩署幕僚,后升道员。嗣后历任江西常备军统领、福建武备学堂总办、苏淞镇总兵和护理江北提督等职。辛亥革命前任新军第九镇统制,驻军江宁城关。他重用具有革命思想的青年,使九镇军兵中充满革命力量,为一时新军之冠。武昌起义后,徐绍桢审时度势,率部起义,以“打秋操”为名,请示出防江宁县秣陵关。出防后清政府疑其有变,绝其弹药供应。徐绍桢当即在秣陵起义,率全镇官兵奔袭雨花台,但由于行动匆促,未及等到沪上同盟会接济的弹药运到,遭到雨花台清军炮火猛烈阻击,伤亡甚众。徐绍桢随即下令撤军秣陵,稍事休整后转移镇江,在上海中部同盟会的实际主持、组织下,与浙军、苏军等起义军会合,组成“江浙联军”。1911年12月2日,以徐绍桢为总司令的江浙皖军光复南京。1912年1月11日,孙中山任命徐绍桢为南京卫戌总督。以后,他追随中山先生,历任广州卫戌司令,援粤总司令、孙中山总统府秘书长、大本营参谋长、广东省长、大本营内政部等职。一直是中山先生信赖的人物之一。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