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案砥柱”陈干
辛亥革命网 2012-08-27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陈干早年加入同盟会,在孙中山先生的领导下,积极参加革命斗争。1908年初,陈干同商震等人来到德人侵占的青岛,创办新式学堂震旦公学,为培养更多的革命人才。1922年他被各界推举为中日谈判代表,又被北洋政府任命为鲁案接收第一部委员。陈干在谈判中“最注意者二事:一青岛土地权,一内地开放。无论何件均可商量,惟此二者,绝不敢苟同”,被康有为誉为“鲁案砥柱”。在与日本代表谈判的文件里,所有“土地”字样都被陈干改成“租地”,所有“地产”都被陈干改成“地皮”,这绝不是文字游戏,是恐怕日本人借口找麻烦。 陈干曾解释说:“我国的土地,国民买卖,虽然统称为买地卖地,但土地所有权仍为国家的,所以青岛当地只能是‘买地皮’,外国人实际买到手中的也只是‘地皮’而不是‘土地’。在青岛租借地期间,也不论是租或是买,都只能称为‘地皮’而不能称为‘土地’。”这段高见,让日人代表也哑口无语。而草约中的“永远租借”四个字,在陈干的争取下,也都全部被取缔。
日本为了给中国接收青岛制造障碍,勾结崂山孙马匪帮,制造事端,企图在谈判中增加讨价还价的砝码,以便于把水搅浑,达到赖在青岛不走的目的。日本人的计划是,用30万元的代价,请孙百万下山,利用土匪在市区制造混乱,然后以维护青岛治安为名,留下日本警察和武装势力。日本人为操纵土匪与中国官府作对,还不断地向匪徒出售武器弹药,使得这伙土匪越发嚣张。
在土匪绑架了青岛商会长隋石卿的“当日,陈干只身进崂山来见孙百万。孙百万见陈干单人单骑进山来见他,心里先有了几分敬畏,他拱手道:“明侯将军孤身而来,难道做好来而无回的打算啦?”陈干爽声大笑:“崂山千古灵秀之地,既然来得必然也去得。而且我来是孤身一人,去时将和孙司令携手出山。”
孙百万一听,脸色一沉如冰冷的铁石:携手出山?这话从何讲起?
陈干正色道:因为你我都是中华男儿,同一个祖先,同一条血脉。浮生万事,惟民为大,眼下青岛接收在即,家乡父老堂堂正正做中国人的日子马上就要到了,孙司令难道肯死心塌地去做令亲者痛而仇者快的傻事,枉背一个千古骂名么?所以陈某断言,孙司令一定会答应出山,为收回青岛出一把力――
如果我不答应出山呢?孙百万一捋弯髭,睥睨着陈干。
陈干坦然一笑:如果孙司令拒绝出山,那么陈某之去留就在孙司令的一句话了。孙司令肯放行,我便打马出山;孙司令若不肯放我走,陈某一切听凭孙司令处置,我为青岛父老而来,虽死无憾。――不过,这对于孙司令来说实在是下策。孙司令目前的出路,依陈某看来,不外乎上中下三策,而下策是万万不可取的。陈某一身之安危事小,但孙司令及手下2000名弟兄何去何从,不能不权衡再三呐。
听到这里,孙百万面色稍缓,半晌无语,然后问陈干:明侯将军所说的中策呢?
中策是孙司令暂不出山,把两名人质交我带出山去,从此各安本分,互不相犯――陈干微微沉吟片刻,继续说:不过中策只是个权宜之计。我已设身处地替孙司令想过,日本守备军注定在青岛呆不久,但日本浪人还会在青岛呆下去。政府可以和孙司令井水不犯河水,日本浪人却难保不会找孙司令的麻烦,到时候恐怕中策也不会维持长久――
那么上策呢?
上策便是我开头对孙司令讲的那番话:孙司令率2000弟兄和陈某携手出山,孙司令仍然作你的司令,手下人马改编成“胶东游击总队”常驻青岛,在市区设立“稽查处”。另外,王总长已经承诺,如果孙司令同意按要求受编,请你出席12月10日的青岛接收庆典――眼下,青岛接收已迫在眉睫,何去何从,请孙司令定夺吧。
陈干这番话字字铿锵,掷地有声。
话音刚落,孙百万霍然起身,大步走到陈干面前,深深一揖说:明侯将军的一番教诲,确实让孙某心悦诚服,感激不尽,我替手下的2000弟兄谢你了!
说罢,他转身吩咐身边的“四大金刚”:赶快招呼弟兄们――整队出山!
次日一早,孙百万率2000人马亲自护送隋石卿和茅少甫从崂山返青。
孙百万绑票案就此收场。”(录自于佐臣《孙百万绑票案》)
陈干(1881-1927),字明侯,原名贵川,山东昌邑县白塔村人,受父辈影响,自幼好学。1897年,16岁的陈干渡海赴关东学习纺丝谋生,目睹中日甲午战争遗迹,遂下定复仇报国之大志。后返乡务农,同时读了许多历代经典著作。21岁时,陈干前往北京参军,立志报国,但因发表抨击现实的文章,被逐出军营。 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兴起后,陈干便与同赴东北的商震、蒋慕谭等人以辽阳为基地,宣传革命,培养人才,聚集力量。 1906年春,陈干和商震到日本考察军事,在同盟会东京本部加入了同盟会。不久他奉派返辽东,在东北各省积极为革命奔走。 1907年8月,陈干回故乡昌邑,向乡亲们宣传革命,发展同盟会。 为培养更多的革命人才,1908年初陈干同商震、景定成等人赴德人侵占下的青岛,创办了新式学堂震旦公学。革命党人丁惟汾、刘冠三、陶成章等都关心震旦公学,为办学献策出力。震旦公学一边注重对学生的革命思想教育和军事技能培养,并通过学生把革命思想向校外群众传播;一边不断购置武器,发展组织,为武装起义做准备工作,使震旦公学实际上成为同盟会在山东的一个重要革命机构。 同年秋,陈干与同盟会员、济南高等师范学堂教师于洪起等发起成立山东保矿会,反对德人侵夺山东矿权,力争民族权益,并开展抵制德货活动,引起青岛德国殖民当局的恐慌,德国殖民当局以有碍治安为由封禁了震旦公学。 武昌起义爆发后,各地革命党人纷纷响应。陈干赴宁、沪组织淮泗讨虏军。南京临时政府成立,陈干认为山东革命应集中力量由津浦铁路北伐策取济南,便至南京,获得支持,1912年被陆军总长黄兴任命为山东军统领,一路攻打清军,光复了徐州。随后担任第三十九旅少将旅长。1913年任陆军部咨议,晋升为陆军中将。1914年日本在第一次侵占青岛时,奉命赴胶东调查民间损失。袁世凯当政后,陈干辞职。
黎元洪代行大总统职权后,陈干一度任山东省民政厅长,第二年辞职退居青岛,投身反日爱国斗争。1921年任广东非常大总统咨议。1922年他被各界推举为中日谈判代表,又被北洋政府任命为鲁案接收第一部委员。 1923年奉命办理接收威海事宜。 1924年回归故里,隐居著述。集资掘河道,为村民解决饮水。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参议。1927年任北伐第十军第二支队司令,转战徐淮,同年因蒋桂之争,陈干死于军阀派系斗争中,在南京被桂系军阀杀害。葬于昌邑白塔。曾著有《倥偬集》、《欧战拾遗》、《鲁案》、《威案》等。
作者简介:王桂云,男,1932年4月生,原籍文登市,现居青岛市,原任青岛市博物馆副馆长,1992年离休,高级经济师,青岛市十大藏书家,山东省十大书香人家,社区公益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