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途知返的杨度
辛亥革命网 2012-07-20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杨度(1874-1931),字皙子,号号虎公、虎头陀等称。湖南湘潭人。早年肄业衡山东洲书院,为王闿远门生,光绪二十年(1894)举人。
杨度第一次留日是1902年4月至11月,入东京弘文书院师范学科速成班。同年11月回国,光绪二十九年(1903)以四川总督锡良荐参加经济特科考试,初试名列一等一名,复试时,被参为革命党,指为康梁余孽,遭清廷查拿,为避难,逃匿上海,再次东渡日本。在此期间,他广泛结交留日学生,被推选为留日学生联合会会长。他曾与孙中山等革命领导人会晤,但在思想上始终坚持君宪救国论。辛亥后,在袁政府任学部副大臣。1913年发起组织研究宪法委员会,为袁氏独裁张目。1915年由他领衔,与严复、孙毓筠等组成筹安会,自任理事长,策划恢复帝制,发表《君宪救国论》,为袁世凯称帝制造舆论。帝制失败后,曾被通缉,避居青岛,一度向佛。1922年后他追随孙中山,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国共合作时,和李大钊建立起关系。李大钊被捕后,曾多方设法营救,为筹款营救李大钊,杨度除拿出全部积蓄的几万块大洋外,还将自己在北京的住宅,一座四合院格局的房屋,仅作价四千五百块大洋卖掉,几乎全部用在营救李大钊及抚恤烈士遗属上。1929年移居上海,随着同陈赓交往日深,杨度渐渐觉得这个小同乡的信仰竟与李大钊相同。一天,他不揣冒昧地问陈赓:“你大概是共产党派来的吧?”陈赓先是微微一惊,旋即镇定地说:“不错,我的确是一名共产党员!”杨度对陈赓的率直已在意料之中,他平静地说:“不瞒你说,早年我在与李守常先生交往时,一方面听到了他讲及你们的理想和观点,另一方面我自己也认真地读过一些你们的书。恕我打个比方,我觉得你们的共产主义在很多方面与佛学中释迦牟尼的‘无我’、‘救苦’、‘救难’的宗旨是相通的。所以,外界的人一直对我变卖家产,倾力营救李大钊、接济他的遗属想不通,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我认为你们的思想是可行的,与我十几年来潜心钻研的佛学并不相悖,而且较之中山先生的理论更实际、更适合中国国情。能为李守常先生和他的遗属尽得一点力,我觉得很值!很值!”
陈赓立即将杨度的这一情况向周恩来如实作了汇报。周恩来听罢,也不觉唏嘘慨叹。同年,在上海,经周恩来的批准,其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秘密党员,在白色恐怖下,坚持党的秘密工作,参加中国互济会及其他进步团体,并参加左翼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1931年9月17日,杨度病逝于上海,终年57岁,著作辑为《杨度集》。出葬时,周恩来曾临祭送葬。1986年在上海万国公墓为他建新墓。
杨度是清季颇有名声的人物。怀着救国救民的抱负,投身政治斗争。但是,他大半生在政治上是步入歧途,成为帝制的鼓吹者。先是参预清朝的筹备立宪、后拥护袁世凯称帝。失败后,他迷途知返,最后毅然投入中国共产党的怀抱,为革命事业做出了贡献。
清帝退位后,他曾来青岛,住在胶州旅馆。后应袁世凯之邀去北京,为袁世凯称帝鼓吹。正在卖力之时,袁氏发表了授卿令,于1914年3月将寄寓在青岛的徐世昌任命为国务卿,并授为上卿;梁士诒、杨士琦、熊希龄等是中卿;杨度却被赏了一个少卿的头衔。人比人,气死人。杨度一怒之下,跑到了青岛。在肥城路购宅居住,(后来日人侵占青岛时,杨宅曾被日人占据过。)四处游逛,问佛访道,游山玩水,大有不回北京之意。经常出现在前海沿的栈桥上,散散步,呼吸清新略带鱼腥味的海风;有时又去爬爬崂山,喝着矿泉水,和上清宫道士谈论世外仙踪,而听韩太初道长演奏的古琴曲,更使他留恋忘返。当然他并没忘情世事,最忧虑的是,一旦袁世凯死去,会是怎么个局面。其后由于袁氏的长子克定的催促,他认为袁公子是未来的希望,这才离开青岛,返回北京。
作者简介:王桂云,男,1932年生,原任青岛市博物馆副馆长,1992年离休,青岛市十大藏书家,山东省十大书香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