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际真人”张树侯

辛亥革命网 2012-06-29 00:00 来源:敬敷苑 作者:皖江文化组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张树侯,字之屏,民国间寿县人,他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受到父兄薰陶,一生酷爱诗文书画。25岁入读县学,列为乡贡生。后因父兄相继去

  张树侯,字之屏,民国间寿县人,他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受到父兄薰陶,一生酷爱诗文书画。25岁入读县学,列为乡贡生。后因父兄相继去世,家境日衰,他就弃学回到乡下,在他的“南庄精舍”办起了私塾,一边教书,一边研习历代书法,并参予农事,挑起了家庭生活的担子。

  张树侯善谈吐,喜交友,与比他小几岁的柏文蔚常有往来,他们俩在当时同列“寿县四才子”之中。柏文蔚受新思潮影响,推崇洋务,立志研究新学,最后投笔从戎,成了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柏这种思想对张当然不无影响。张树侯在青年时期也目睹了满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痛疾“国事日非”,这都为他以后“奔走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他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并向他的学生宣传孙的民主革命思想。后来他的许多学生都走上了以身许国的道路。在北伐战争中牺牲的曾任叶挺独立团一营营长的曹渊烈士,就是在他的影响下走上革命道路的。

  袁世凯叛国,淮上军失败,张树侯在家乡已无法立足,他“自知非政治才”,“遂走避巴蜀”,但他仍关心和同情革命。1919年,他到了北京,在燕京大学习字科任教。两年后离京回乡,又过起了他的耕读生活。张树侯性耿介,为人直爽,平易近人,布衣百姓向他求字,他当即作书从不拒绝,所以寿县城乡留下他不少墨迹。他还喜欢作画,晚年喜作墨梅及着色红梅,笔力苍劲峭拔,识者认为是用篆籀笔法兼以行草之功所作。张树侯一生多才多艺,于金石诗文,书论史志广为涉猎。他着有《尚书文范》、《晚菘堂谈屑》、《联语录存》、《淮上革命史》、《寿州乡土记》、《张树侯印存》、《淮南耆旧小传》、《书法真诠》等书,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学者。

  《书法真诠》一书是树侯先生集一生书法研究所集而成的一部很有价值的书法论着。全书共分十八章,第一至第十一章主要谈了字的结构、布白、分行以及运笔、执笔、选毫、择笔、率性、矫正、择师等,对于初学写字的人应该掌握的问题做了详细的阐述。自第十二章至第十八章讲了妙墨、恶札、标格、观人、养气、题跋、宗旨等,主要是与书家畅谈书法艺术的旨趣。书论“务求平实合理,自然成一家言”。他的好友也评价这部书“以五千年之考定,证三千岁之源流,又且开后进之坦途,辟前人之怪论,要言不烦,读之心折”。国民党元老于佑任先生与张树侯有过交往,他很喜爱张的书法并赞赏他对书法的许多见解。于佑任曾为《书法真诠》一书题诗一首,“天际真人张树侯,东西南北也应休,苍茫射虎屠龙手,种菜论书老寿州。”

  张树侯少年时见家人习字往往“束缚于馆阁卷折”,认为如此则“无以达性情”,遂对隶篆产生了浓厚兴趣。20多岁时伯兄从外地带回许多汉魏碑拓供他临摹。接着他的友人方子戟又从燕京大学寄来石鼓文,朝夕揣临,书风为之一变。壮年出游,又见到不少金石遗文,名人墨迹,眼界大开,“所获益伙”,逐渐地在书论上也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尤其是当他读到包世臣的《艺舟双揖》之后,也认识自己过去“崇信古人太过,品题亦多失当”。于是,“以为师人不如师心”,对于古人的书作应“博取而慎收,舍短而用长”。到了50多岁,树侯先生已是人书俱老。巨石大碑,自己刻字,往往不先书而以刀代笔直接在石上镌刻,益发显出苍老与雄浑。从他书法的风格与力度以及他以刀代笔的娴熟技艺上,时人有“铁笔张树侯”之谓。

  30年代初,张树侯应友人之约,寓居上海数年,多结翰墨之缘。1935年4月18日在安庆病逝。他的字“以金石文字之法,纳入今隶,综括挥写,一任天机流衍”,当时被誉为“中国近半世纪以来书家之解放大师。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