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义之甲种功勋黄元吉(2)
辛亥革命网 2012-06-19 00:00 来源:湖北文史 作者:王智勇 查看:
10月15日,清廷派荫昌率二镇陆军及萨镇冰统领海军楚有、楚谦、楚豫、楚太、建安、建威等舰,水陆两路夹击起义军,阳夏战争爆发。为了先发制人,起义军准备先进攻汉口刘家庙的清军,再向北进攻,阻止清军南下。10月16日,黎元洪在阅马场誓师,登台祭告天地,悬赏缉拿瑞澂、张彪等人。黄元吉奉命率领敢死队连夜渡江,拂晓开始攻打刘家庙的清军。10月17日,起义军向三道桥发起进攻。当日,荫昌的先头部队约一标人到达滠口附近,等待后续部队。下午2时许,清军攻势加强,起义军的阵地眼看就要丢失,黄元吉率敢死队拼命从敌右侧进攻,打退敌人,并与敌人在刘家庙、丹水池一带展开了拉锯战。10月18日,熊秉坤所在的一协、谢元恺所在的一标渡河增援,于下午1时许将刘家庙、丹水池完全占领,歼敌500余人,残敌向滠口溃逃。
10月19日,起义军与清军在滠口、三道桥一带的七里河对攻。下午,起义军的炮弹击中清军运兵车头,同时,滠口一带的草房也被击中起火,清军大乱。3时许,起义军攻过滠口及戴家山一带,清军向孝感溃退。黄元吉等人力主乘胜追击,或在滠口、戴家山一带设防。临时指挥官何锡藩不听,且退兵到刘家庙、造纸厂一带。随后,何以生病为由不再担任临时指挥官。黎元洪不顾众人反对,委任张景良为临时总指挥。张景良原为张彪部下统带,心怀异图。张到任后,消极怠工,不发作战命令。而敌人却争分夺秒在滠口、戴家山一带布防,在三道桥口架设机枪,尽力死守待援。
10月25日,黄元吉等奉命率敢死队占领滠口、戴家山一带,拂晓向三道桥搜索前进,第二标统带谢元恺率部向戴家山一带涉水前进,并同时向清军发起进攻。因为清军在三道桥口架设了机枪,所以冲锋数次都攻不下来,双方在三道桥的七里河一带相峙。10月27日,冯国璋、段祺瑞率清廷援军分三路向起义军进攻,起义军因为临时总指挥张景良错误指挥,损失惨重,相继溃退到谌家矶、大智门一带。10月31日,汉口完全失守。冯国璋纵火焚烧汉口3天,烧毁数千民宅。虽然清军在战争中暂时占了优势,但已完全丧失了人心,人们争相支援起义军,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加上袁世凯不断给清廷施压,12月2日早上8时,清廷宣布停战,并派代表南下议和。
议和成功后,孙武个人权力欲望恶性膨胀,自认为在湖北革命军中资深且富于智谋,却没有得到重用。他鄙视旧日革命同志,并于1912年1月在上海召集一批失意军官如张振武、孙发绪、蓝天蔚、王正廷、朱瑞、石星川、夏占奎等组成民社,以黎元洪作为民社的后盾,并在武昌成立以“拥黎(元洪)反孙(中山)”为目的的民社分社,命令黄元吉把统领职务交给夏占奎。于是,黄元吉与孙武产生了矛盾。2月27日,黄申芗、向海潜等策动“倒孙事件”(即武昌二次革命),黄元吉、李基鸿等人积极参与。此前,孙武听到风声,已经避到汉口。后经调解,孙武发出退职宣言。
1913年,北京稽勋局叙首义之功,黄元吉名列甲种。之后,1915年“讨袁”及1917年“护法”,黄都挺身而出。1927年,革命转入低潮,他仍率农民运动讲习所学员从事农运工作,一度被捕入狱。1938年,武汉失守,他深感难以自保,遂组织地方武装,参加抗日游击队。1941年3月,黄元吉当选为应城县抗日民主参议会议长和鄂豫边区参议员。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军队进驻湖区,黄为地方安全努力调停。1949年2月,黄元吉被国民党军队枪杀。生前撰有《革命烈士传》、《祝炳奎传》、《吴王佐传》及《汤行健事略》等手稿。(转载《湖北文史》总第九十一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