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实业教育 冷遹从家乡做起

辛亥革命网 2012-06-15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荣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1916年,辛亥中将冷遹退出政界,翌年与黄炎培等人在上海创办“中华职业教育社”,先后任常务理事、上海分社主任。1921年,冷遹退出军界,致

  1916年,辛亥中将冷遹退出政界,翌年与黄炎培等人在上海创办“中华职业教育社”,先后任常务理事、上海分社主任。1921年,冷遹退出军界,致力于地方实业和教育,并从家乡做起。

  九十多年过去了,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先生的“实业救国”、致力“职业教育”、创办“农村试验区”的思想,虽经岁月的冲刷却仍迸发出历史和时代的光芒,在江苏大地上留下了不朽的足迹。

  (一)

  兴办实业

  冷遹多次深入苏北沿海盐土地区进行实地调查,深感这时国内民族纺织工业正在兴起,加以改良种植棉花,既可减少原棉进口,振兴民族纺织业,又可发动地少人多的江南农村的农民参加棉垦工作,开拓生财之道。他创办他第一个实业——江北盐垦公司。

  江苏、浙江是我国主要产丝区,为了振兴中华蚕丝业,冷遹走遍了江浙主要产丝农村,进行调查考察,分析落后原因,提出在江苏利用丘陵荒山发展桑蚕业,以降低制丝成本,改良蚕桑品种和生产技术,以提高产量和品质的建议。冷遹率先在家乡黄墟首创“永安蚕种场”。同时在镇江西郊四摆渡创办了“益民种场”(即现中国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前身),进行垦荒、植桑、制种。后又建“益民二场”、“均益蚕种”和“三益蚕种场”。

  江苏丘陵山区的养蚕业和制种业的迅速发展,引起政府的重视,在全国经济委员会下成立了全国蚕丝改进会,由冷遹负责,设在浙江杭州。冷遹组建了福华丝绸公司,出任董事长,恢复了嘉兴丝织厂,改进了丝纺织工业,并开展了国际贸易活动。

  1935年——1936年,冷遹任镇江商会主席。

  1946年,在冷遹的倡议下,战前建在镇江四摆渡、高资、桥头的四个蚕种场合并为“四益农产育种场”,简称“四益农场”。合并后的“四益农场”属股份有限公司性质,冷遹任董事长。

  发展教育

  1926年,冷遹与黄炎培、唐儒箴联名发起创设“私立镇江女子职业学校”,冷遹被公推为董事长。学校开办初年不收学费,并津贴学生膳费,办学经费除职教社定期补助外,悉由冷遹筹募。解放初,冷遹又将自有永安蚕种制造厂赠与学校。镇江女子职业学校先后设蚕桑及师范等专业,毕业生大多担任蚕业生产技术员和乡村小学教师。学校在1954年改名为镇江市第三中学。

  镇江教育局拟将镇江县立师范学校迁至镇江上党区,经冷遹建议与地方人士请示,改迁黄墟镇,就建立在自己家祠堂里。镇江县立师范因无校舍,复校困难较大,经冷遹建议,腾出“四益农场”在四摆渡的一部分场房给学校,终得以复校开学。冷遹又应镇江东乡地方人士之请,在儒里筹建“建东中学”,使穷乡僻壤的学生得以就地读书。

  家庭教育是根据群众居住的情况,划成小组,凡是不识字的妇女,由师范学校高年级的学生每天下午三时至五时半,进行教学;课本有的是自编,有的是小学课本,学习内容主要是语言和算术。凡是黄墟镇和周围村子,都进行了这种教学,使广大不识字的或稍识几个字的男女青年因此得到一些文化知识。

  开办医院

  1931年前后,黄墟曾多次流行霍乱等急性传染病,死亡人数众多。冷遹目睹农村缺医少药的实际情况,特地从当地选派两人去镇江弘仁医院学习医药技术,所有学习生活费用由冷遹负担。学习结束他们回到黄墟为当地农民治病防病。

  冷遹在改进区里创办了一个专为农民免费治病防病的“民众诊所”,又在镇东弘仁医院附设中专——镇江农村医药学校(后改称为镇江农村护士学校)。学生们利用暑期,到镇江四乡八镇开展卫生宣传活动时,冷遹出资支持,学生毕业后,回到各乡为当地农民防治疾病,受药治病的群众达数万之多。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