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摄政王载沣
辛亥革命网 2012-04-12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1912年9月11日孙中山先生到北京后海北河沿醇亲王府进行访问。由载沣迎入“宝翰堂”会晤。孙先生以载沣在辛亥革命时,代表清政府逊位,和平交出政权,致以慰勉之意,并希望今后在五族共和的基础上,共跻富强,并面赠载沣亲笔签名像片一帧;次日载沣同江朝宗前往孙中山“行馆”答拜回访,互赠签名相片。9月12日载沣奉前清隆裕太后之命,设宴欢迎孙中山,到场皇室约百余人。
溥仪的父亲载沣,在清季曾任摄政王。清帝退位后,因刘廷琛搞复辟有功于清廷,1920年9月在刘廷琛父八十寿辰时,曾亲自赴青岛为刘父祝寿。不想,刘廷琛回原籍江西老家为父拜寿;让载沣等人扑了个空,无奈,只能在青岛将祝寿礼品邮寄去江西。
清季监国摄政王载沣(1883—1952),满族,清宗室,正黄旗人。姓爱新觉罗,字伯涵,别署静云、闲园,光绪帝同父异母弟,宣统帝溥仪父。载沣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正月初五日出生于北京太平湖醇亲王府内,为醇贤亲王奕譞之第五子,二兄载湉。因同治病卒无嗣,由载湉入继咸丰帝为嗣入承大统,是为光绪帝。光绪十六年十一月廿一日,醇亲王奕譞病逝,奉旨由载沣袭醇亲王位。光绪二十年,全家移居什刹后海北河沿醇亲王府。太平湖旧府前部修为醇贤亲王祠堂,后部改为“潜龙邸”,仍由醇王府派人看管。光绪二十七年正月,授为“阅兵大臣”。五月,授为头等专使大臣,赴德国为其驻华公使克林德被义和团运动被杀事件“谢罪”道歉。同年回国。曾随驾至保定,任京卿都统。次年,由慈禧太后指婚,娶荣禄之女为福晋(妻)。后尝修业于贵胄学堂。三十三年五月,命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三十四年正月,任为“军机大臣”。同年十月,因光绪帝病卒无嗣,以载沣长子溥仪入嗣继承皇位,年号“宣统”,同时授载沣为监国摄政理朝政。
宣统帝溥仪继位,任摄政王监国。为集中权力于皇族,罢免袁世凯职,设立禁卫军,代理海陆军大元帅,设立由他亲自统率的禁卫军,并以其弟载涛、载洵及皇族毓朗等分掌禁卫军、海军、军咨处等军事实权。尽管他集军政大权于皇族,但其生性懦弱,缺少统治经验,加之内有隆裕太后、奕劻等制肘,外有各省督抚抵制,没有多大作为。加之宣统朝统治集团内部的派系极多。如胡思敬在《国闻备乘》中,将亲贵归为八党:1、载洵总持海军,兼办陵工,与毓朗合为一党;2、载涛统军谘府,侵夺陆军部权,收用良弼等为一党;3、肃亲王好结纳勾通报馆,据民政部领天下警政为一党;4、宣宗长孙溥伦,阴结议员为一党;5、隆裕以母后之尊,宠任太监张兰德为一党;6、载泽为隆裕妹夫,掌度支部,握财政全权,创设监理财政官盐务处为党;7、监国福晋瓜尔佳氏,联络母族为一党;8、庆邸别树一帜。故政出多门,互相掣肘。上述皇族内部各派多权力之争,载沣无力统一或驾驭各派,多采取退让之策只在万不得已时方与之争。1911年5月被迫于全国形势,下谕裁撤旧内阁、军机处、会议政务处,成立皇族责任内阁。遭到全国的反对。他起用盛宣怀为邮传部大臣,以“铁路国有”名义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干线路权收为国有,并向四国宝银行团借款,激起铁路风潮,成为辛亥革命导火线。10月武昌起义,他无法控制局势,不得已再度起用袁世凯,又以宣统帝名义下“罪己诏”,宣布赦免政治犯。不久,解散皇族内阁,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并颁不《宪法信条》。在革命力量的打击和袁世凯挟制下,于12月被迫辞去监国摄政王职,以醇亲王退归府邸。隆裕太后率溥仪宣布退位,但因双方订立有“优待条件”,内中有宣统名号不废,仍暂居宫内,形成了一个“小朝廷”。1913年,隆裕太后病危遗命:“醇亲王载沣照料内廷一切事务。”退归藩邸,仍居北京。
1917年7月,张勋籍机来北京发动“复辟”政变,因张有“不准亲贵参政”,所以很少有满族人参加。1924年,溥仪被逐出宫,曾到醇王府暂住。1928年迁居天津,由日本使馆到天津日租界居住。“九·一八”日本侵占东北后离津去东北。事前,载沣曾两次劝溥仪不要轻举妄动,并未听从。1932年,溥仪充伪满洲国皇帝。1934年曾去新京(长春)探视溥仪,不久返回北平。1939年,天津发生水灾后,率家属迁回北京,住在醇王府花园。“八一五”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来北京接收,因载沣在沦陷期并未参与伪政权,市政当局曾派人持函致以慰问。
1949年北京解放后,载沣受到照顾。因生活问题,将后海房屋售与国立高级工业学校。解放后,载沣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照顾,铭感之下,也对公益事业作出一些表现,如:将家存图书、文物捐赠北京大学;响应淮北水灾捐款,带头购买“胜利折实公债”……。 1951年初,因多年老病感受风寒,于2月3日病故。3月葬于北京西郊福田公墓。年68岁。
据《一士随笔,载沣监国》云:“载沣以摄政王监国时,于朱批奏折,颇效法祖宗。某都统,国戚也。自行请假戒烟,后奏陈烟癖已除,载沣批‘欣悦览之。’以示褒嘉。盖雍正帝朱批中,曾有此四字,故亦用之。他如某边省督抚奏报剿抚情形,谓某弁击贼受伤,裹创力战,载沣批以‘好好好’三字。又如广东提督李准谢赏穿黄马褂恩折,载沣阅至‘方今时局艰难,至于如此。臣以庸材,久膺专阃,午夜焦劳深恐不济,惟仗赤心可表,致身以酬高厚,死而后已。至于消患已萌,除恶务尽,非臣之愚昧所敢逆料也’诸语,大为感动,特以朱笔加圈,表叹赏之意。……有如庚戌东三省鼠疫甚烈,谕各省防范。直隶总督陈蘷龙奏报本省防疫情形,载沣批令认真严防,有‘万勿令其蔓延京津一带’之语,说者颇讥其失言。盖事关人民大患,不宜显分畛域。自示不广,乃持标京津一带,一若他处犹不妨蔓延者。眼光之小,情见乎词也。”说明载沣缺乏治国才能。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里,用大量篇幅谈其父载沣的生平,并有《摄政王监国》的专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关他三年的监国生活。溥仪说:“父亲自书的对联‘有书真富贵,无事小神仙。’虽都不足以证明什么真正的‘退隐’之志,但也可以看出他对三年监国是够伤脑筋的。那三年可以说是他一生最失败的三年。对他说来,最根本的失败是没有能除掉袁世凯。……只知道最让父亲泄气的是弈劻的一番话:‘杀袁世凯不难,不过北洋军如造起反来怎么办?’结果是隆裕太后听从张之洞等人的主意,叫袁世凯回家去养‘足疾’,把他放走了。……当时摄政王为了杀袁世凯,曾想照学一下康熙皇帝杀大臣鳌拜的办法。……和摄政王一起制定这个计划的是小恭亲王溥伟。溥伟有一柄咸丰皇帝赐给他祖父弈欣的白虹刀,他们把它看成太上宝剑一样的圣物,决定由溥伟带着这把刀,做杀袁之用。一切计议停当了,结果被张之洞等人拦住了。……杀袁世凯和保袁世凯的问题,早已不是什么维新与守旧、帝党和后党之争,也不是什么满汉显贵之争了,而是这一伙亲贵显要和那一伙亲贵显要间的夺权之争。”至于重新起用袁世凯的问题,也是载沣处于不得已的情势下。
作者简介:王桂云,男,1932年4月生,原籍文登市,现居青岛市,原任青岛市博物馆副馆长,1992年离休,高级经济师,青岛市十大藏书家,山东省十大书香人家,社区公益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