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甲级功臣徐万年
辛亥革命网 2012-04-11 00:00 来源:团结报 作者:李保铨 查看:
徐万年(1880年-1954年),字寿亭,河南省南阳市瓦店乡人。他出身贫寒,仅读三年私塾,便辍学谋生,到襄樊当商店学徒。因他略通经典,极善言辞,善交朋友,便被商店老板指定为跑商(即采购员)后,常常往返于汉水上下游各地。长期的远途经商,徐万年耳闻目睹了中国受夷族欺凌,清政府的腐败懦弱。徐万年读了革命宣传家陈天华的《猛回头》这篇反清反帝的革命檄文后,遂之明确立下了决心反清抗外,拯救中华的救国之志。
徐万年将《猛回头》中揭露外国殖民者瓜分中国领土,掠夺中国财富,欺凌中国人民的如泣如诉的诗句,抄录在小笔记本上,每日早晨必默读三遍,以时时激励自己的救国之志。徐万年以陈天华的“莫谓草庐无俊杰,须知山泽起英雄”之诗句自勉,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1906年,他弃商反清,前往武汉,加入了以推翻清廷王朝为宗旨的秘密组织“共进会”,任联络员,广泛联络军界、学界及商界的名流人士,扩大组织力量。不久,徐万年到清军湖北新军第二十一混成炮兵第八标当兵,并被推选为第八标总代表,直接从事军运工作。炮兵第八标内河南、湖北籍士兵较多,徐万年便以组织“同乡会”为名,暗中发展共进会成员200多人。
1911年8月,武汉的共进会和文学社举行会议,决定联合起来,准备武装起义。八月初三(1911年9月24日),共进会和文学社再次举行会议,湖北新军各标的代表也参加了会议。会议确定了起义计划和率领起义的负责人员:蒋翊武为革命军总指挥,孙武为革命军参谋长,张振武为革命军副总指挥,徐万年为革命军总联络员。会议决定宣统三年八月十五日(1911年10月6日)发动起义。后因准备不及,改为1911年10月11日发动起义。八月十八日(1911年10月9日),孙武在汉口俄国租界内制造炸弹,不慎起火引爆,俄国巡捕闻声搜查,被炸伤的孙武等人逃往汉口。
情况突变,在武昌的蒋翊武命令徐万年通知清军炮兵营各标的同志于当日夜里十二点,以中和门的炮声为号,发动起议,攻打清廷湖北总督府。因故,中和门外的炮兵营未接到徐万年的命令,当夜十二点没有发炮,起义落空。就在这日夜里,蒋翊武在武昌遭到清军逮捕,清廷湖广总督瑞澂掌握了革命党人的起义计划,旋即发兵围攻革命党人。在清兵围攻革命党人,在武昌城内完全失去起义指挥人员的严峻形势下,1911年10月10日,徐万年即以总联络员的身份,挺身而出,只身冒死进入武昌城后,命令冯征远到湖北新军各标,传达于1911年10月10日晚上10点,以枪声两响为号,各标发动起义的命令。
1911年10月10日夜晚10点整,驻在中和门内的第八镇工程兵第八营代表熊秉坤,在规定时间内举枪发射两响。八营士兵闻枪声倾潮而动,一举攻下了清军楚望台军械库。
武昌全城新军也旋即举枪进攻清廷湖广总督府。湖广总督瑞澂一听到武昌全城枪声四起,随之携带家小细软,从总督府后院逃出城外。清军第八镇统制张彪见总督瑞澂已经出逃,也遂之于当晚后半夜,率部撤出武昌,逃往汉口。清军第二十一混成协统黎元洪看到大势已去,即丢弃部队,只身逃到参谋刘文吉家躲避。
1911年10月11日清晨,革命军完全控制了武昌城,武昌起义成功。武昌起义是在失去领导者指挥,而是在联络员徐万年的一声令下发动的一场武装起义。武昌首义成功了,可是,由此一个严重问题摆在徐万年、熊秉坤等人面前,即由何人出来组织新政府,以代替清廷统治,稳定武昌革命局势。否则,武昌首义将功亏一溃。徐万年坦言告诉熊秉坤:“眼下只有清黎元洪出山组织新政府,方可稳定武昌革命形势,推动革命向全国发展,推翻清廷,实现共和。唯有如此,别无他法。”
熊秉坤完全赞同徐万年的意见。他讲:“徐兄所讲稳定武昌革命局势之计极是。今日,孙中山在国外,黄兴在上海,革命军总指挥蒋翊武被捕后又逃往天门。参谋长孙武负伤后,在汉口的一家日本医院里躲藏。革命军副总指挥张振武也逃往天门。我们这些名不见经传的一介武夫,确无震慑一方的威望。我赞同徐兄的意见,请黎元洪出山。利用他在清廷的“地位”和“声望”来号召民众,组织新政府,等待孙中山、黄兴、蒋翊武等人回武昌主持大计。”
徐万年:“秉坤老弟,黎元洪现在何处?他若不同意出山怎么办?”
熊秉坤:“黎元洪与心腹高参刘文吉情同手足,黎元洪一定会躲藏在刘文吉家。至于如何逼迫黎元洪出山组织新政府的高招,请徐兄谋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