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渠县两志士
辛亥革命网 2013-07-14 00:00 来源:达州日报 作者:黄文轩 查看:
阎一士揽祸义举
阎一士,字达夫,渠县鲜渡场武亭村人(今鲜渡乡武亭村)。早慧博识,科举庠生,1908年四川高等学堂毕业。在省会成都阅读时新报刊,深为“列强瓜分日烈,朝廷懦弱日甚”险恶情势长夜不眠;私忖若仍混混沌沌,无异甘坐待毙!忿然撰文布之报面,内有语云,“碧出苌弘之血,鸟生杜宇之魂,我蜀地乎凭任割于奴?我蜀人乎甘心堕于屈?”鼓动蓉城,阎氏彰显。
时掌四川咨议局又是毗邻广安籍蒲殿俊议长,激赏阎一士为“革命后生,时代先进”,荐之保路同志会会长邓孝可,受聘“编辑”。由此,函电文稿,皆出其手,上下联络,不惮其烦,渐居“活跃人物”之列。
1911年(辛亥),川人保路,风起云涌,入夏之后,成都更甚。自诩“经边帷幄,边夷俯首;重典治蜀,蜀境怡然”之四川总督赵尔丰,也不免惶恐旦夕。同年7月1日,成都罢市停课,民怨鼎沸。13日,川汉铁路公司召开股东大会,主其事者蒲殿俊、罗纶诸位,通报时局,征求对策。会间,散发《川人自保之商榷书》,措辞激烈,“现在时局,只得亡羊补牢,死中求生,万无侥幸挽救之理”,公开号召“不纳捐税,不饲外奴”。赵尔丰恼怒,骤动杀机。15日,诱捕蒲、罗及保路会长邓孝可,股东会长颜楷、张澜,特别股东胡嵘、江三乘、叶秉诚、王铭新等共9人。长街短巷,闻讯滔滔;环集督署,请命放人。赵尔丰凶相毕露,剿杀令出,无辜32人横尸街头。与此同时,严查《川人自保之商榷书》作者,扬言“定谳擒者九人,不失明断”。网罗大狱既定,蒲、罗等命系倒悬。正在此险恶时刻,先一封电报告督署衙门,称“保路同志会编辑阎一士手制《川人自保之商榷书》”,继登堂自首,面对赵尔丰鞠讯,凛然吟道:“平生重节义,余力擅文章;临难不可怯,今当志弥刚!”对方瞠目,结舌半晌。
阎一士之壮举,顷刻间传遍城乡,啧啧称赞者众。故乡渠县,举人冉之简,也情不自禁,跨出书斋,奋笔:
丧权辱国灾难频,又闻川西草木腥。
吾乡男儿掷生死,惊天霹雳响蓉城。
遍贴家乡长街短巷,广为传播阎一士业绩。
而阎一士,则以重犯囹圄大牢,蒲殿俊等9人,一时倒可安然无恙。
同年8月,武昌起义发动,局势急转。清廷颁旨释放蒲殿俊等。
9月5日,赵尔丰恭敬送“客”,至于“掷生死以救同志性命”的阎一士,俟到清朝垮台后的11月14日,方步出监狱。
大汉四川军政府成立,首任都督蒲殿俊数次登门,诚邀阎一士“襄理新政,福我蜀人”。但遭婉辞。后来,阎一士远渡重洋,负笈巴黎,靠贷费入法国大学研习法政,获博士学位。1922年,受主编《晨报》的蒲殿俊电召,返回北京,同年秋犯热疫去世。
《川人自保之商榷书》作者,经渠县籍著名史学家、四川文史馆研究员张惠昌先生考证,实系四川荣县人朱国琛。民国修《渠县志》,建国后修《渠县志》,均立《阎一士传》,遗憾是生年阙如。
赖振华捐躯伟绩
赖振华,名鼎,1894年生于渠县李馥乡。家小康,喜拳脚,体魄伟岸,性格豪爽。1908年,14岁凭借健壮身材,进入成都陆军小学堂。操练勤奋,科目上乘,深得学堂总办(即校长)尹昌衡赏识。
1911年(辛亥),武装义举,赖振华紧随尹昌衡马首是瞻,围攻督署。擒获并斩首四川总督赵尔丰,冲锋在前,殿压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