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鸿隽菱湖寻根
辛亥革命网 2013-07-11 00:00 来源:湖州晚报 作者:徐重庆 查看:
1912年1月1日上午,孙中山从上海坐火车赴南京,当晚10时将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并宣布中华民国成立。随车陪护人员中,有一位被总统府委为秘书,后来成了著名科学家的任鸿隽 (叔永)。
任鸿隽是湖州菱湖镇人。祖父在1863年(清同治二年)为避太平天国战乱,举家移居四川成都,投靠兄长任秋苹。父亲任章甫当年已22岁。任鸿隽于1886年12月20日出生在四川垫江县(今属重庆市)。
任家移居四川后,仍念念不忘故土。任鸿隽受家人之嘱,曾来菱湖寻根。
任鸿隽1905年从重庆府中学堂师范班毕业后,做过当地中小学教员。为深造学业,1907年2月考入上海中国公学高等(大学)预科甲班。同年趁暑假,7月6日从上海坐船出发,次日到湖州高城(原泰和坊西侧,俗称高墩头),借宿同学家。第二天冒雨雇船到菱湖,先找一位卞姓同学,因在前已托他寻找唐家亲戚,任鸿隽的一个姑母嫁在唐家。由卞同学陪至唐家,得知姑父唐镜楼的儿子唐小楼也已在3年前去世,只见到小楼的寡婶与寡嫂,可惜两人都不知往事。后来了解到小楼有一侄在菱湖经营丝业,遂托人约次日相会。见面后任鸿隽问以先祖坟墓情况,对方不清楚,只知一处在王家荡,每年唐家都代为祭扫,但此墓是任家何人亦不知。当天雨大,约定第二天去墓地。可是到了第二天雨下得更大,因时间关系,还是雇了小船去王家荡。经小楼侄儿的指点,上岸数十步,即在桑地里见得,土封瓦覆,保护尚好,但无墓碑。任鸿隽感到,仅此墓唐家每年祭扫,自然是任家与唐家最亲近者,看来是早已去世的姑母了。他在四川与家人的闲谈中,记得白虎荡、西洋田两处还有祖墓。陪同的卞同学说,这样的地名,在菱湖至少方圆二、三里,不知确切位置,要找一墓谈何容易。只好无奈而返。要寻访祖宅,连唐家亦不知,疑是被族人瓜分了。
任家于1863年离开菱湖,到1907年任鸿隽来寻根访祖,其间已隔44年。加上社会不稳定,变化当然很大。他7月8日到菱湖,11日转道杭州回上海。在菱湖逗留3天,虽收获甚微,但完成了一家人的心愿。他对故乡很是赞美:“若夫市镇亦大而繁,人口三万余,业丝者居其大半。其地平畴如海,弥望皆桑,而小渠纵横,往来皆以船,地利佳矣! ”一片眷恋故土之情。可是民生凋零,使他同时感伤。这是任鸿隽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故乡行,时年22岁。他父亲22岁离别菱湖入川,年岁上竟如此巧合。
任鸿隽在四川读书时,成绩非常优秀,1904年参加科举考试,是末代秀才,但已具反清革命思想。此时就读的上海中国公学,乃是在1905年冬,为抗议日本文部省颁发歧视中国学生的《取缔清国留日学生规则》,三千余留日学生罢课归国后,于次年众议自办的学校。于右任、马君武等都是教员,民主和反清革命的气氛极其浓厚。任鸿隽入学的第一件事就是剪去发辫。因课程浅而单薄,1908年赴日本留学,参加同盟会,为四川分会会长。辛亥武昌起义爆发,即回上海参加实际革命工作,与四川籍同志发起组织蜀军,对四川独立起到极大的作用。孙中山的《告前方将士文》、《咨参议院文》、《祭明陵文》等均是任鸿隽草拟。1912年12月赴美国留学,入康奈尔大学攻读化学专业。自此,他将全部精力付给了传播科学的理想事业。
相关链接:
任鸿隽:浙江归安(今湖州)人,化学家和教育家。辛亥革命元老,我国近代科学的奠基人之一。1908年赴日本留学,加入了同盟会。曾任孙中山临时总统府秘书。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化学学士和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硕士。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四川大学校长、国民政府教育部专门教育司司长、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干事长、中央研究院总干事等职。解放后为全国政协委员。他是我国最早综合性科学团体——中国科学社和最早综合性科学杂志——《科学》月刊的创建人之一,并长期担任领导工作,也是杰出的科学事业的组织领导者之一,为促进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科学论文、专著和译著颇多,内容涉及化学、物理、教育、科学思想、科学组织管理和科学技术史等多方面。主要有《科学概论》、《最近百年化学的进展》、《近世化学家列传》等。被誉为开创科学传播新时代的旗手、探索中国科学体制化的开路先锋、新文化运动第一枝报春花、科技政策研究的先驱者。
妻子陈衡哲(1890-1976):笔名莎菲,中国第一位公派女留美学生,中国第一位以西洋史为专业的留学生,中国第一个白话文小说家,中国第一位新文学女作家,中国第一位女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