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烈士姚勇忱
辛亥革命网 2013-07-09 00:00 来源:湖州晚报 作者:徐世尧 查看:
孙中山祭奠秋瑾烈士墓并参加秋瑾追悼大会。图为孙中山与出席者的合影。前坐者左二起:屈文六、孙中山、朱介人;下站左起:陈去病、范君、张心抚、陆绥之、梁立屏、陈笠涣、陈文科、徐景庼、禇辅成、姚勇忱、陈其美、朱君、陆查生、陆厚夫、徐寄尘、吴芝瑛、武向梅
浙江辛亥革命纪念馆位于杭州山青水秀的南天竺,在馆内有一座姚勇忱烈士墓,这座墓是由省有关部门核准,于2006年冬,从杭州的龙井山麓迁移至此,该墓与徐锡麟等辛亥志士的墓合聚在此,列为省城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880年,姚勇忱出生在织里,家境殷实。 1904年,姚勇忱到杭州蚕学馆学习理化。受反清革命思潮影响,他经常与同学探讨拯救中国的出路等问题,还经常去西湖白云庵、城隍山四景园参加革命派的活动,并参加了光复会组织。不久,经介绍,姚勇忱在上海虹口祥庆里与秋瑾相识,参与了“联络各省同志”的革命活动。因姚勇忱熟谙化学知识,能制造炸弹,深得秋瑾器重。姚勇忱等组织锐进学社,联络各地会党准备举事。 1907年初,光复会成员徐锡麟为谋“皖浙同时发动”,拟赴安庆巡警学堂任职,由秋瑾接办绍兴大通师范学堂。秋瑾邀姚勇忱至大通学堂任国文教员,成为秋瑾的得力助手,姚勇忱在大通学堂还代替秋瑾主持全校的组织发展工作。同年7月,秋瑾未及起义被捕,虽然遭到严刑逼供,但无片言供词,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1908年10月底,徐自华冒死与秋瑾胞兄秋誉章秘密把秋瑾的灵柩运到杭州,并与秋瑾好友桐城女书法家吴芝瑛、姚勇忱等商量,按秋瑾遗愿,在西湖西冷桥畔购置墓地(即今风雨亭北侧),于次年建造了秋墓。秋瑾牺牲后,姚勇忱与褚辅成、杨廉等数十人在西湖风林寺秘密追悼,并组织“秋社”,隐集志士,以图再起。
丁未事件之后,王金发、姚勇忱被列为要犯遭清政府通缉。 1908年春,受陈英士之托,姚勇忱在洛阳理化讲习所任教员,利用各种方式向学员灌输革命思想。一年后返回上海,帮竺绍康编辑《中国公报》,宣传革命排满。他辅助《民立报》,同时加入进步文人的组织团体“南社”、以“劫灰”的笔名发表作品,和陈去病、柳亚子等文人结成反清文学战友。
1911年3月,随着革命高潮的到来,黄兴、赵声在广东发动起义,陈英士和宋教仁率领姚勇忱、徐珍、盛清等30余人赴香港助战。 7月31日,在上海闸北路湖州会馆举行同盟会中部总会成立大会。参加大会的湖州人有陈英士、杨谱笙、姚勇忱三位湖州人。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陈英士采取“苏、杭先动,沪上应之”的行动计划,受陈英士委派,姚勇忱两次赴杭州联络。11月2日,在上海《神州日报》社召开对杭州光复的军事支援会议,姚勇忱作为沪军方面代表参加这次会议,确定了支援杭州的光复武器弹药的数量、种类,还对何人押运、起程时间等也作了周密安排。
姚勇忱不仅为杭州光复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而且还与陈英士一起组织领导上海起义。 1912年5月,姚勇忱与戴季陶等人发起成立中国同盟会驻沪机关部(兼理同盟会上海支部),出任机关部部长。“二次革命”失败后,姚勇忱亦逃亡日本,参加了中华革命党,不久从日本返回上海,从事反袁活动。由于王金发、姚勇忱进行不懈的反袁活动,引起了袁世凯的愤恨,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据姚勇忱侄子姚瑞云1985年回忆文章记载:王金发、姚勇忱在杭州被捕后,姚勇忱胞弟姚定忱(19岁)带了勇忱之子姚长龄(12岁)前去探监时,姚勇忱告诉了他们全部事实经过。当时,王、姚两人来杭是准备第二次武装暴动,由于督理浙江军务的朱瑞为了讨好袁世凯,向袁告发,袁世凯复电处决。朱瑞设“假戏”,发出请帖邀王、姚赴百岁坊巷朱瑞公馆宴会,这是历史上的又一次“鸿门宴”。 1915年7月1日,辛亥革命先躯、杰出的反袁勇士——姚勇忱被害于杭州百岁坊巷军人监狱,时年35岁。
1917年姚勇忱被民国政府追赐为辛亥革命烈士,姚勇忱的墓从吴兴织里迁至杭州。陵墓建在杭州卧龙桥茅家埠头口,王、姚两人合穴(后迁至龙井山麓)。蔡元培先生亲笔题写墓碑,褚辅成先生亲撰墓志铭。南社创始人陈去病先生撰写《王逸、姚勇忱合传》文章。柳亚子先生与姚勇忱友谊深厚,挥泪写下了哭姚勇忱诗:“绝代佳人姚弋仲,可怜生死殉田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