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余和尚与孙中山

辛亥革命网 2013-07-08 00:00 来源:湖州晚报 作者:沈玉宝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了余和尚,俗名徐定松,湖州城西栖贤村人。生卒年已难查考。年轻时,因不满清政府的腐败和社会的黑暗,在栖贤山的仙顶寺落发为僧。但他

  了余和尚,俗名徐定松,湖州城西栖贤村人。生卒年已难查考。年轻时,因不满清政府的腐败和社会的黑暗,在栖贤山的仙顶寺落发为僧。但他身在佛门,心却系念当时社会的形势,他说:“我不愿享人间福,但愿祝福在人间。 ”所以,在他从事的佛教活动中,常向僧人倡导“改良国势,崇尚华严、法相二宗”。他认为佛学应是正人心、维人心、养民气,强国家。

     据后来的仙顶寺住持、与了余和尚熟悉的刘春宝回忆:1910年前,了余和尚在浙江嵊县普安寺僧学堂学习,与住持智清和尚结为知己。僧学堂虽然是学习佛教的场所,但也传播民主革命思想。他们上午佛学讲经,下午进行反对袁世凯的活动,他们以寺内僧人魏峰和尚为团长,组建僧兵团,准备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武装起义。 1913年3月20日,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宋教仁在上海被袁世凯派人暗杀,两天后去世。了余和尚赴杭州白云庵,打听宋教仁被刺经过,同时,他赶至灵隐寺,与谛闲和尚密谋,组织僧人进行反袁斗争。他还与谛闲和尚联名上书北京政府,要求发起组建蒙藏佛教联谊会,并制定章程,其宗旨是“阐扬佛教,促进共和”。他还倡议组建僧界自主研究会,然而,由于多种原因而未果。同年秋,了余和尚到普陀山的普济寺任住持,从而,与孙中山先生有了一次见面的机会。

     1916年8月24、25日两天,孙中山乘军舰视察舟山群岛,以判断有无建筑军港的条件,顺道到普陀山游览。当孙中山、戴季陶、周佩箴等一行来到普济寺时,了余和尚率全寺僧人开山门迎接。在寺内稍事休息后,了余和尚陪同孙中山先生一行游览了普陀山。孙中山先生一边欣赏风景,一边与了余和尚谈论佛理。民间传说在慧济寺前,孙中山先生迎面看到寺前矗立起一座彩色牌楼,上面绘有仙鹤、祥云、飞快盘旋钓宝轮……孙中山先生在恍惚中还看到有十八奇僧大汉合十顶礼笑脸相迎。一眨眼后,奇景却又不见了。孙中山问同游的胡汉民有没有看见,胡汉民摇头,又问其他的人,都说没有见到。孙中山先生惊异地说:“奇怪,为什么只有我一人看见。 ”站在旁边的了余和尚笑眯眯地回答:“这是菩萨现的灵验恭候相迎,一般人怎能同贵人慧眼相比。 ”

     回到普济寺后,已是傍晚时分,吃过晚斋,孙中山先生当即要乘建康舰返航。了余和尚邀他住宿一晚明日再走,孙中山先生对他说:“公务在身,不便久留。 ”了余和尚请孙中山先生留一点墨宝。孙中山先生笑着说:“刚才已经写好了,放在方丈室里呢。 ”可是,待了余和尚送走孙中山先生一行回到方丈室,却找来找去找不见孙中山先生的墨宝。他又问了全寺的僧人,都说没有见到。是谁拿走了墨宝,一时无法断定,更何况无凭无据怎好胡乱猜疑。无奈,了余和尚只好将此事放在心里不提。

  一晃过了十年,1925年3月里的一天,传来孙中山先生逝世的消息。了余和尚又想起了那件遗失墨宝的事,他便借此机会进行彻查。他把几个徒弟叫到方丈室里,对他们说:“政府要征集国父遗物,当年国父留下的墨迹要是政府追究起来,谁担当得起。 ”他要求徒弟们在全寺查问,一定要有个着落。几天后的一个深夜,一个知客僧来到方丈室,向了余和尚双手奉上一个纸包。了余和尚打开一看,只见在一张宣纸上写着一篇《游普陀山志奇》,字体雄健清秀,落款是“民国五年八月二十五日孙文”,还盖着一枚“月白风清”阴文篆刻章。原来十年前,这个知客僧在方丈室里见到孙中山先生的墨迹后,见周围没有人在,顿生贪念,偷偷地将墨宝私藏了起来。现在,听说要追究此事,心里害怕得很,就谎称在烟囱里找到了。了余和尚心知肚明,对他语重心长地说:“佛门净地,切忌邪念,出家人贵在自悟,自悟才能修成佛道。 ”知客僧连连叩首说:“弟子铭记,弟子铭记。 ”

     孙中山先生这篇《志奇》一直保存在普济寺里,成了镇寺之宝。现在,普陀山文物馆也保存了这件复制品。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