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压辛亥武昌起义的丁士源
辛亥革命网 2013-07-08 00:00 来源:湖州晚报 作者:徐重庆 查看: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两三天内就攻占了武昌、汉阳、汉口三大重镇。各地革命党人纷纷举兵响应,如火燎原。赶赴武昌参战的湖州籍革命党人自然不少,其中有后来成了民国要人的戴季陶、朱家骅、陈果夫。可是也出了个直接指挥清军镇压起义的败类丁士源。
关于丁士源,这个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本地各种相关书刊均无其信息,亦不见专家学者撰文作过介绍。年龄稍大一点的读者估计都能记得,现湖州第三人民医院的旧址,原是丁家花园。亭阁回廊,假山水池,其规模与布局,绝不逊于苏州私家名园。丁士源就是这丁家人。
丁士源(1879-1945),字问槎,号蔼翁,曾用过笔名“萝蕙草堂主人”。 1895年毕业于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次年任毅军步兵少尉武卫左军副军校,不久晋升协参领。后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1902年毕业,即赴英国留学,入新林肯大学攻读法律。 1904年回国,任北京崇文门关税总稽查、修订法律馆内修官、练兵处军政司法律科监督。 1906年升任陆军参领。 1907年带留法学生去法国,回国后于1911年升为陆军大臣行营处副长官,兼陆军军法司司长、高等巡警学堂总办、修订法律委员会委员。这一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声势之猛烈,震惊清政府。于是下令陆军大臣荫昌率兵南下镇压。 13日清军南下时,丁士源被任命为副官长兼总执法官,职务仅次于荫昌与参谋长易乃谦。
清军至湖北孝感时,荫昌就地坐镇,丁士源带兵直赴武昌。他同时起草颁布《临时军法令》、《临时惩处令》等军令,指挥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部队,屠杀革命党人,焚烧城街民居,手段极为残忍。事后连同僚也上书对他弹劾。他是直接指挥者,故而在被弹劾的三人中,荫昌为首,丁士源跳过易乃谦居二。
民国政府成立后,丁士源避居天津,仍与清皇室人员往来。曾作诗:“幽燕非故国,长啸返辽东。回马看烽火,中原落照红。 ”显露出他静观时局,伺机复辟的心态。不久,丁士源靠他的人脉关系,居然仍在军政界历任要职。 1913年段祺瑞任北京政府国务院总理时,丁士源被命为陆军少将参议,后升任陆军协都统副都统。 1914年任江汉关监督,兼外交部特派湖北交涉员,加中将衔,国防委员会委员、参战委员会参议。 1916年任京绥铁路管理局局长,次年正式晋升陆军中将。 1918年任京汉、京绥两家铁路管理局局长。1919年任航空处处长,兼龙烟铁矿公司会办及大总统府侍从武官。 1920年直皖军阀战争爆发,丁士源参与的皖系失败后,他逃入日本公使馆请求保护,职务全数免去。 1923年任天津《日日新闻》报主笔。 1924年又被启用,任财政整理委员会副委员长兼国内公债局经理、中法商工银行中方理事。同年还任北京政府航空筹备处处长、安国军空军司令。1929年任中华汇业银行经理。 1933年去东北,任伪满政府驻日本公使馆特命全权公使、驻国联(联合国前身)代表。 1935年7月任伪满中央银行监事,历时十年,最终沦为汉奸。
在1942年,丁士源经日本人镰弥助的说服,将他的回忆录取名《梅楞章京笔记》,署名“萝蕙草堂主人”,同年10月由日本人办的满铁大连图书馆公开发行出版。日本人很看中此书,馆长北川胜夫为之作序。丁士源在书中,自1894年(甲午)至1911年(辛亥)年间,就他所见所闻所历,详加记述。是书另一署名“黄石斋老人”的序中,称丁士源“以耳听亲闻、目所亲睹者,笔之于书。如秦镜之悬,铸禹鼎之象”,极为推崇。他随荫昌南下,中途同去秘密会见袁世凯,清军到武昌后采取的防御措施,及镇压起义的军事部署记述尤为详细。因此,至今仍被史学界定为研究辛亥革命的重要参考史料。
丁士源的一生,不是做高官,就是坐肥缺,敛财颇丰,生活极其奢侈。他出使日本时,随行的一妾说是没有式样新颖的绣花鞋,竟在天津天顺鞋店定做了缎鞋64双、红花绣鞋2双、皮鞋6双。当年就有人在报刊上撰文指斥。
丁士源多才艺,善画功笔,仿宋元人画几可乱真。他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重视开发内蒙、新疆、青海、西藏地方经济的官员,撰有《蒙新青藏经济上之开发最初步计划》。他还有《添建省治说略并区域表》、《世界海军现状》等著作。
武昌起义时,戴季陶从南洋赶回国内直奔武昌参加战斗,借居在汉口招商局。丁士源率清军攻入汉口后,曾到戴季陶居处,见桌上有一张汉代铜箭的拓片,他知是同乡之物后,居然“取而置之图囊”,笑着说:“此可作今日克复汉口之纪念品。 ”瞬间一百年过去,这张拓片,早已不存世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