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风云人物周柏年
辛亥革命网 2013-07-05 00:00 来源:湖州晚报 作者:蔡志新 查看:
周柏年,原名周延龄,字柏年,又名周觉,1880年生于南浔“八牛”之一周氏家族,祖辈经营丝业。其父周庆贤是举人出身,两个叔父周庆森、周庆云也曾取得秀才身份。受家庭的影响,年仅19岁的周柏年也考中了秀才。翌年,赴日本留学。
周柏年在日本留学之日,正当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和维新党的争论兴起之时。1903年,章太炎在上海《苏报》上发表了著名的战斗檄文《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周柏年拜读之后兴奋不已,并高度赞扬章太炎将康有为大肆吹捧的光绪皇帝斥之为“未辨菽麦”的“小丑”的勇气。 1905年8月,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在日本东京创立了同盟会,年方25岁的周柏年,就成了同盟会100余位创始会员之一。
1908年春,周柏年受孙中山先生指派,从日本东京返回国内从事革命活动,出任同盟会上海支部评议员兼常务议员。1909年11月,周柏年和其堂弟周延年一起加入革命文学团体——南社。积极支持和参与陈英士所领导的革命活动,并为陈英士起草文件、宣言。
辛亥革命爆发前夕,周柏年经常和陈英士一起奔走于全国各地,融通革命力量。1910年夏,陈英士和宋教仁、谭仁凤等人筹划组建同盟会中部总会,在上海望平街(今山东中路)204号设立了一个从事中外文化交流的机构世界社,作为革命党的秘密联络机关。该社实质上是1906年张静江和吴稚晖、李石曾、蔡元培在巴黎创建的革命文化团体世界社的分社,其经费主要由张静江提供,其总经理则为周柏年。同年10月,他又和陈英士、庞青城、沈缦云等共同出资10万元,协助于右任、宋教仁创办了《民立报》。《民立报》创刊后很快就成为国内最有影响的一家革命报刊,日销售量有2万余份,次年7月同盟会中部总会正式成立后又成为其机关报。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陈英士闻讯后积极响应,多方组织力量准备在上海发动武装起义。周柏年也直接参与其中,秘密刻制上海军政府的关防大印,紧跟陈英士冲锋陷阵,攻打江南制造总局……为上海的光复作出了重要贡献。11月4日上海光复之后,陈英士担任了上海军政府的都督,由周柏年签发的一张张安民告示贴满了上海全城的大街小巷。由于周柏年立有大功,所以陈英士在担任上海都督之后,欲委予要职,但是周柏年坚辞不就,依旧担任同盟会上海支部的评议员兼常务议员,不久又兼任反对袁世凯独裁的《民权报》驻北京代表。
1913年秋,南方革命党人发动的“二次革命”很快失败,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党领袖先后流亡日本。在这种形势之下,周柏年、张静江、庞青城等南浔籍革命党人也被迫流亡日本。
1914年7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建了中华革命党,继续从事反袁民主革命。不久,奉孙中山先生指令,周柏年秘密回国,利用《民权报》等原有宣传阵地,对袁世凯独裁政权发起了凌厉的舆论攻势。除了组织精干力量撰写政论性文章批评、讽刺袁世凯政权的独裁、专制的本质之外,周柏年认为画报也是批判、揭露袁世凯独裁政权丑恶嘴脸的一个犀利武器。于是,在好友于右任支持下,他帮助自己的老乡钱辛(字病鹤,后改云鹤)在《民权报》上刊登“百猿图”,用连环画的形式将袁世凯及其亲信爪牙的丑态分期连载出来,结果受到了很多读者的欢迎和支持。后来,周柏年又帮助钱辛整理出版了《猿政府外史》一书。
1919年10月,孙中山把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准备继续从事民主革命。周柏年始终追随在其左右,忠贞不二。为此,他曾当选为中国国民党第一届中央委员等要职。1933年12月7日不幸和三叔周庆云同日去世。
周柏年生前为关心家乡教育和蚕桑生产事业倾注了自己的精力和财力,他曾介绍白雀小港里父母早逝的孤儿朱家骅(朱家骅先后任浙江省民设厅长、国民政府教育部长等职)到南浔正蒙学堂学习。1925年6月,周柏年曾积极支持乡贤创办南浔中学并筹集办学经费,还欣然出任了南浔中学的董事。 1930年,他又出资在南浔镇南善兜一带创办了裕群制种场,以改良蚕种,并招收学员开办蚕丝进修班,聘日本华侨沈廷甫在制种场和南浔中学举办日语学习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