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的机要秘书吴惠秋(2)

辛亥革命网 2013-07-04 00:00 来源:湖州晚报 作者:陆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提起鉴湖女侠秋瑾与南浔的渊源,很多人都知道她曾在浔溪女校任教,并与该校校长徐自华情同姐妹,但却很少有人提起吴惠秋这个人物。,秋瑾

     1906年冬,秋瑾返回故里,接替徐锡麟主持大通体育师范学堂,吴惠秋一同来到绍兴,寄居在和畅堂秋瑾家中。此时的吴惠秋已成为革命活动中秋瑾的机要秘书。她不仅对秋瑾的生活起居悉心照顾,而且已投身革命斗争。

     1907年春,秋瑾积极筹备组织反清起义革命武装——光复军时,凡是往来通讯联络函电和秋瑾亲自起草的革命机密文件,均由吴惠秋代为誊写和负责保管。在此期间,吴惠秋随秋瑾在浙东各地联络会党,扩大武装力量,所到之处,她俩都伪装成姐妹或主仆关系。

     同年五月下旬,徐锡麟烈士在安庆起事中殉难,清廷抓紧搜捕革命党人。秋瑾当时已预见“大通之祸”迫在眉睫,于是当机立断,一面紧急疏散由王金发率领预先潜伏在绍兴城内的敢死队,一面与吴惠秋一起连夜销毁了一批重要革命文件。果不其然,第二天清军就包围了大通学堂,秋瑾被捕入狱。吴惠秋得知消息后,犹如晴天霹雳,也许是救师心切,当晚就想借送衣之名去县衙女监探视秋瑾,后因这个行动过于冒险,被人劝阻。入夜后,她辗转难眠,猛然想起先前秋瑾“万一局势恶化可走避孙端”的指示,决定单独行动,遂连夜雇船赶往孙端孙德卿家里。据吴生前回忆:“当年在去孙端的途中,曾遇到七艘不明来历的船只跟踪监视,后来靠她自己机警,在晨曦中秘嘱船伙进入叉港绕道而行,才得甩调了尾巴。 ”可见当时形势的紧张。

     1907年7月15日清晨(农历六月初六),秋瑾在绍兴轩亭口闹市就义。消息传来,吴惠秋似万箭穿心,悲痛万分,日日怀念她的恩师,决定从此不再使用吴珉这个名字,改名叫吴惠秋,以表示她对秋瑾的永志不忘。她在绍兴乡下避难三个多月,风声才逐渐平静,经与秋瑾的兄嫂商议,决定转赴上海联络徐自华。

     在徐的帮助下,吴惠秋与徐小淑、陈愁非两人一同入上海育贤女学求学,后又转入南市董家渡医院学习看护。此时的吴惠秋,继承秋瑾的革命遗志,开始和光复会的革命同志广泛联络,开展地下活动,并且逐渐打开局面,成为光复会的一名出色联络员。

     1911年武昌起义后,上海光复战役迅速打响,吴惠秋立即披上戎装参加战斗。她被派在救护队负责救护伤员,在战役前线出生入死,非常勇敢。在攻打江南制造局时,有一名叫阎畏三的战士因勇猛杀敌不幸身负重伤,昏倒在路上。吴惠秋指导救护时见到阎已奄奄一息,又找不到救护担架。此时弹火纷飞,正是战斗最为激烈的时刻。在生死关头,吴毅然独力背着阎离开火线,后来在她的精心护理下,阎畏三迅速恢复了健康,两人从此结为朋友相互往来,后来结为伉俪。这段传奇式战地姻缘,曾被人传为美谈。

     辛亥革命成功后,秋瑾的生前挚友徐自华等人在杭州成立“秋社”,吴惠秋也加入“秋社”并担任竞雄女校教员,直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这十余年中,每到六月初六,她总是和徐小淑等人从上海赶赴杭州西子湖畔去祭吊秋瑾。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市有关部门在纪念秋瑾的有关活动中获悉吴惠秋曾追随秋瑾,对辛亥革命有功,便四处查访吴的下落。此时的吴已白发苍苍,隐姓埋名,在上海一小菜场以卖菜为生。查访人员找到她时,她最初矢口否认,后来几经动员,才承认自己是秋瑾的学生,从事过革命工作。其实,当时吴惠秋的儿孙都已长大,她为坚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仍以自己的劳动所得养活自己,这些都源自秋瑾当年的教导。

     1957年9月,上海市市长陈毅亲自签署聘书,聘请吴惠秋担任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从此老人家的生活才有了保障,晚年她还写了不少回忆辛亥革命以及关于鉴湖女侠的文章,直到1977年病故,终年91岁。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