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烈士沈翔云
辛亥革命网 2013-07-02 00:00 来源:湖州晚报 作者:寒云 查看:
1913年,袁世凯密令其心腹、沪军使杨善德,将沈翔云杀害于上海,至今已100年了。
沈翔云,字虬斋,又字心岫,湖州人。少有大志,早年肄业式昌自强学堂。 1899年以优秀的成绩被派赴日本留学。沈翔云结识了在日本的孙中山,当时他们二人“彼此往返,相与研究革命方略,至为透辟”。他在湖州籍革命志士中第一个结识孙中山。从1899年至1900年间,沈翔云偕同学戢翼翚(元丞)、吴禄贞(绶卿)和各省留学东京的学生,一一引见孙中山,一见如故,他们对中山“尤倾倒备至”,“共商天下事,先生深得其助”。
1900年,沈翔云在日本东京与戢翼翚、沈邦平、章宗祥(湖州人)、吴振麟、黎科、傅慈祥等发起励志会,以策励志节为宗旨,是清末中国最早的留日学生团体。
八月,唐才常谋举自立军于武汉。湖广总督张之洞与两江总督刘坤一秉承清政府密旨,在帝国主义策划下,创东南互保之阴谋,镇压唐才常起事。起义事败,革命同志或死或逃。当时沈翔云在上海,仅以身免,再度去日本。时张之洞写了《戒上海国会及出洋留学生》一文送东京散发,劝留日鄂省学生“令勿蹈死者覆辙”。留日学生不服,商量反击,一致推沈翔云起草驳斥。他起草了《复张之洞书》公开信痛陈革命理由,词意皆妙,中叙唐才常、林述唐、傅慈祥被戳之事,其中有句云:“既欲避亡国大夫之诮,而又蒙羞杀之名。”张之洞怕丢乌纱,得沈翔云书后,窘不可支,汗如雨下,既欲作答,又难于下笔,便施一诡计,乃将沈翔云原书印给两湖、经心、江汉书院学生,强令各撰写驳文一篇。凡同情沈翔云者,多借故退之。有某学生遵命为文千言,极言“革命是以亡国”,张之洞拍案叫好,当即令印刷万纸,分留东京留学生传观。沈翔云读后,对众人宣曰:“吾国亡于满族已二百六十余年矣,岂至今日国耶? ”在日留学生青年,闻之甚为感动。
事后会中有些人渐趋向拜官主义,沈翔云“思有以救正之”,乃于1901年5月,约秦力山、戢翼翚、王宠惠、冯自由等在日本东京创刊《国民报》,是留日学界创办民族主义报刊的先声。当时的经费,多赖孙中山的接济,由于革命经费困难,仅出至第四期而止。沈翔云为革命办报,四处奔走,虽曾得到清末诸都督中比较开明的粤督陶模的相助。可惜1902年以后,《国民报》诸友星散,无法继续办报,故独自韬光养晦,回故乡湖州。此期间,他曾到北京、天津等地谋职,不成而返。
1911年,沈翔云应陈英士之邀从湖州到上海,成为陈英士的得力助手,上海光复后,任沪军参谋部外务科科长。英士先生礼之甚优。1911年11月孙中山从美国回国,12月25日上午,沈翔云代表陈英士乘“建威”号兵轮前往吴淞口,迎接乘坐英国籍邮轮“地湾夏”号经香港从海外归来的孙中山。
都督府成立初,军用浩繁,而款项无来源,筹款为当务之急和最大难题。为此成立军饷协济会。筹款对象为拥有巨款、潜居上海的前清官僚或各地居沪富商,动员他们出资。如遇抗拒便逮捕押缴款项。湖州资深学者邵钰先生曾撰文记载了这些史实,他引用了湖州人邱寿铭文:“沈翔云一次动用手枪,让在沪湖籍官僚、富商出钱支援沪军都督。 ”(见《孙中山与湖州人》)
当时,家父邱寿铭在军饷协济会工作,任文牍科科员,参与此事。在他的《辛亥革命年代沪军都督府的筹饷情况》文中记载:“军饷协济会在内分总务、财政、文牍、交际(外务)四科组织。成员以陈英士为首,其他沈虬斋(翔云)、姚勇忱(湖州人)、蒋介石、虞洽卿、黄楚九、邬振清、贾子和、张公威(湖州下昂人)、冯季常,次为陆兰修、严励常、王季高等约六十余人,集中总会,分组办理募款。 ”当时的募款对象,湖州人中“约有数百从之多,自己认写在簿册上的有刘澄如认定十万元、庞莱臣五万元、其他三万两万,一万五千至数百之不等,总计在百万元以上”。时“有一部分坚决不认写,……经工作者沈虬斋(翔云)起而大骂,甚至拔出手枪……。后来,沈田莘先认千后改为二万元;逃官蒋润江(湖州人)认了巨款了事”,“当时的条件下只能做到如此地步,革命的艰难,可见一斑”。(见《邱寿铭文稿》卷14—16页)
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回国到上海后,于29日被十七省代表会议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当时年份用的是阴历或黄帝纪元,中华民国成立日选用何种?选在何日?众说纷纭。是沈翔云最早提出选在次年阳历元旦(1月1日),经与陈英士、黄郛等人商定,同时将1912年定为民国纪元。1913年讨伐袁世凯,沈翔云曾致电袁世凯,叫其退位。袁贼为扼杀民主革命力量,竟然密令杨善德等走狗,大兴党狱,搞秘密暗杀。凡追随孙中山和陈英士的革命志士,决不放过一个。他们施用诡计,将沈翔云诱骗到上海,又从租界骗至华界,秘密杀害。
沈翔云也是一位艺术造诣极深的书画鉴赏家与收藏家,连袁世凯的儿子袁克文(寒云)也不得不称他“机警多智,学识亦超,善鉴赏,富藏书画”。在不少历代名家书画上,现在还能见到“沈翔云长寿印”、“虬斋吴兴沈翔云审定”、“吴兴沈翔云长寿”等钤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