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之谟:十载同磨高祖剑
辛亥革命网 2013-05-13 00:00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长沙晚报 查看:
禹之谟(1866-1907),字稽亭,汉族,双峰县青树坪人。民国奠基者。民主革命党人,同盟会会员。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实业家。曾以幕友身份随湘军参加甲午战争,运送粮弹,后去上海研究实业,与谭嗣同等相识,主张变法维新。1903年加入华兴会,1906年加入同盟会,任湖南分会首任会长。同年8月10日在长沙被捕入狱,秘密解往湘西靖州,备受酷刑,坚贞不屈。次年2月6日,被绞杀于靖州东门外。临刑前高呼:“禹之谟为救中国而死,救四万万人而死!”慷慨就义。
1906年5月29日,陈天华、姚宏业两烈士遗体归葬于岳麓山,禹之谟等率领省城一万余人之队伍浩浩荡荡奔赴岳麓山举行公祭。观者如潮,倾城塞路,形成了反清大示威的爱国群众运动,朝野震惊,在湖南近代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至1918年8月,毛泽东还评之曰“惊天动地可纪的一桩事”。
禹之谟还亲自撰写挽陈、姚二烈士联云:
杀同胞是湖南,救同胞又是湖南,倘中原起义,应是湖南。烈士竟捐生,两棺得赎湖南罪;
兼夷狄成汉族,奴夷狄不成汉族,痛鞑虏入关,已亡汉族。国民不畏死,一举能张汉族威。
半肺老人仇鳌挽禹之谟一联,豪气干云,哀情泉涌,字字血泪,掷地作金声,堪称典范之作:
具一副豪侠肝肠,不破坏不能完全,叱咤变风云,倡谋借白水盟心,十载同磨高祖剑;
剩几许英雄铁血,愈摧残愈有价值,精诚贯日月,归葬到麓山绝顶,万古重留大禹碑。
1906年8月,禹之谟为反对清廷盐捐浮收和提款兴学等反动政策,率湘乡驻省中学200名学生回湘乡与县衙据理力争。8月10日,被湖南巡抚庞鸿书以“哄堂塞署、图谋不轨”罪名逮捕入狱。1907年2月6日,禹之谟在靖州东门外慷慨就义,年仅41岁。临刑前他高呼:“为救中国而死,为救四万万人而死,继我志者自有人!”。其遗体始葬青树坪,民国元年公葬于岳麓山。孙中山追赠禹之谟为陆军左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