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燮和:“一身入四会” 六任总司令(3)

辛亥革命网 2013-05-13 00:00 来源:娄底新闻网 作者:饶怀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李燮和,字柱中,官名燮和,又名焱,谱名代均,号铁仙。涟源市蓝田办事处人。首创革命团体黄汉会,后加入华兴会、光复会、同盟会,是“

  沪宁建奇功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都市,光复上海是辛亥革命党人的普遍主张。李燮和也一直主张将发难地点放在上海。他由武昌来到上海,与王文庆、陆翰文、尹锐志、尹维俊等规划进行方略,一方面致电南洋分部接济军饷,另一方面募集敢死队,购买短枪火药,制造炸弹。同时,李燮和另辟蹊径,积极策动军警反正。当时,上海、吴淞各地防营将官,多湘人子弟。李燮和经过细心探访,终于查找到湖南湘乡人黄汉湘任吴淞巡官,两人一拍即合,相见恨晚。之后又联络了上海闸北巡逻队队官陈汉钦、驻沪巡防营管带章豹文、巡防水师营管带王楚雄、海巡盐捕营统领朱廷燎,他们都表示归顺革命军。通过革命党人的共同努力,上海革命力量大大超过了反革命力量,上海光复已势所必然。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11月3日下午4时起,李燮和指挥上海闸北和吴淞起义提前举行,闸北顺利光复,吴淞反正。4日凌晨在江南制造总局久攻不下,陈其美被俘的鏖战中,李燮和见危授命,率敢死队带头冲锋陷阵,终于把这最后一个反动堡垒攻克,救出了陈其美等人,上海胜利光复,诸军推李燮和权为临时总司令,移住江南制造局。

  上海、吴淞的光复是辛亥革命的重要转折点,它奠定了辛亥革命成功的基础。李燮和作为江浙根据地的开创者之一,立下了汗马功劳,已成为上海各界公认的“起义之首领”,但陈其美采用恶劣手段夺取了沪督,甚至欲置李于死地。李燮和胸怀全局,不与陈其美争夺上海都督,从而避免了革命党人内部因都督风波而引起的内讧。他退避三舍,继续与同盟会以及各方革命志士协同作战,开府吴淞,组织光复军增援南京、援鄂北伐,扩大革命成果。

  11月9日,李燮和接受黄汉湘邀请,率敢死队离开上海,径往吴淞。他看到吴淞大街小巷到处贴满“吴淞都督李”的告示,即亲自采取果断决策取消督号,改任吴淞军政分府水陆军总司令,兼“衔领吴淞分府事”,他又在原有敢死队的基础上,另外组建一支光复军,自任总司令。他采取了一系列革命措施,在政权建设上也颇有建树。如募捐筹饷,解决财政困难;肃清匪患,维护社会治安;编练军队,为增援南京和援鄂北伐作准备。由于他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有力支援了全国反清革命斗争。

  武昌、上海及江浙两省光复后,上海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的革命党人筹商攻取南京,经各方协商,议决组织江浙联军。李燮和派精锐部队参加江浙联军,并及时接济饷械银两。李燮和派遣的“黎天才所部勇冠诸军”,“一时有黎老虎之目”。黄兴电贺说:“光复金陵,实仗劲旅之力。”李燮和进驻南京后,被诸军推为“援鄂联军总司令”,从此,他又踏上了援鄂北伐的军旅之途。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告成立,李燮和坚决反对南北议和,他多次致函孙中山、黄兴等,力主北伐势在必行。他出任光复军总司令,归陆军部节制,整军经武,积极筹划北伐。1月23日,李燮和正式启用陆军部所颁发的“光复军北伐总司令关防”,并致函各报馆,请转各省都督、各军司令,表示“誓逐满虏,并剿袁贼”、“矢志北伐,保卫共和”的决心。2月5日,他发出北伐誓师词,拟魁日率领后队继行;2月7日又发布《光复军北伐檄文》,但不久清帝退位,孙中山辞职。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总统,李燮和的建议没能被孙黄采纳,北伐军事行动遂告中辍。

  英雄抱恨去

  南北议和告成后,为恪守光复会功成身退的宗旨,防止武人拥兵自雄,李燮和首倡解散军队之议,他带头将光复军北伐总司令部取消,3月6日他激流勇退,上书孙中山总统请求辞职,辞呈末尾有这样一段话:“自知无建设之力,乏经世之才,不足共裕新猷,赞扬治业,再四思维,惟有自请辞职,……得以劫灰余生,栖息田里,敢云挂冠,聊以藏拙。家住洞庭之滨,衡山之阳,有薄田二十顷,古籍千余卷。鸡黍桑麻,差足自给,枕书抱膝,颇能自娱。非避东海之滨,欲卧北牖之下”。孙中山批复照准,并高度评价李燮和“定倒悬之大局,推发之功人”,对他不居功自恃退隐林泉的高风亮节深为“嘉许。”

  李燮和辞职不久,因长江上下游一带“匪徒潜伏”,而原有“水师散漫”,无法统一,陆军部又委任李燮和为长江水师总司令,以资镇慑。李燮和“一再力辞”,不允就职。黄兴则反复“劝驾”,再三恳留,李燮和为履行职责,亲临各省,实地调查,整顿水师。李燮和因“栖息田里”决心已定,旋即举黄汉湘自代,飘然归里。

  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在上海车站被袁世凯所派特务行刺身亡。是时国民党人谋起兵讨袁,李燮和于是离乡赴宁沪,因好友杨度和章太炎专函相邀,加之弟李云龙和侄儿李刚均在北京陆军部供职,所以5月24日,他北上入京,想“消弭世难”。李燮和在京期间,洞悉袁世凯倒行逆施,根本无法劝其改恶从善,深悔为杨度、弟、侄所误。他处于袁世凯暗探监视的软禁状态下,失去行动自由,既入虎穴,身不由己,乃谢绝外事,杜门大隐,以看书、打牌、酗酒来排愁遣闷。此时,袁世凯授意杨度等人打着“学术团体”招牌,组织“筹安会”,公开鼓吹帝制,为袁世凯登基造舆论。杨度等人巧言怂恿,暗中欺骗,并以坐牢杀头相恫吓。李燮和作为一个“无足轻重的配角”,被绑上贼船,成了“筹安会”6个发起人中的一名。李燮和有口难言,无可奈何。在此期间,他极力资助生计陷于困境的章太炎,上书解救在狱待决的革命党人尹昌衡,秘密帮助蔡锷逃脱虎口。竭尽全力,帮助革命。

  1916年6月6日,短命皇帝袁世凯忧惧而死,李燮和才得以彻底摆脱袁氏羁绊,完全恢复自由,他怀着愧疚的心情回自己的家乡蓝田镇光明山李园隐居下来,闭书谢客,读书自省。壮志未酬,尽付东流,晚误人言,深悔北上,为此曾亲撰对联自责:“北顾效三呼,渡河杀贼虚初愿;南来欠一死,列简蒙冤愤晚年。”为了解脱精神上的苦恼,加以远在南洋的岳父母思亲心切,1922年,李燮和携家眷重返荷属榜甲岛。旧地重游,勾起他对故友深切的怀念,辛酸的回忆,陶成章遭自己人的暗杀,更使他痛心疾首,痛苦不堪。在榜甲居住不到一年,他又只身回国,重返蓝田故里。从此,他一直在抑郁中度日,加以原本“抱病日久,气体过虚”,身体每况愈下,以至卧床不起。“4•12'’反革命政变,“马日事变”,“7•15'’反革命屠杀,这一系列的事件使李燮和百思不得其解,以至焦虑不安,夜不能寐,病情迅速恶化,遂于1927年8月16日病逝,终年54岁,葬于峡溪雷公塘新山之阳。一代英雄,魂归故里,长眠青山。

  李燮和逝世后,由老革命党人以南京政府名义送的两幅挽联分别悬挂在灵堂大门和灵柩两侧,对他一生功过是非给予了中肯的论评。

  其一是:“因排满而革命,因弭乱而筹安,勋业振全球,一生成败俱千古;如箕子之佯狂,如贾公之痛哭,英雄伤末路,苍天聩负丹心。”

  其二是:“天下事非成即败,非败即成,想将军毕生功勋,成也可知,败也可知;大丈夫以歌当哭,以哭当歌,惟此老一生伟绩,歌也无穷,哭也无穷。”

  1989年5月,湖南省涟源市政府决定,将李燮和墓地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刻文立碑。碑文对其毕生功业给予了充分肯定,对其一生给予了实事求是的评价。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