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沣与袁世凯之间的合作与对抗(2)
辛亥革命网 2013-03-01 00:00 来源:团结报 作者:李雪峰 查看:
短暂的合作
八月十九日,辛亥革命爆发,武昌失守。 “其时空气弥漫,若大祸旦夕即来”。如何应对武昌变乱?良弼主张迅速调禁卫军南下,载涛请求率兵平叛。载沣考虑到载涛年纪太轻,又没有带兵打仗的经验,京畿重地也需要禁卫军来防卫,没有接受良弼的意见和载涛的请求。
二十一日,载沣谕令:“著军咨府陆军部迅派陆军两镇陆续开拔,赴鄂剿办。一面由海军部加派兵轮,饬萨镇冰督率前进,并饬程允和率长江水师,即日赴援。陆军大臣荫昌著督兵迅速前往,所有湖北各军,及赴援军队,均归节制调遣,并著瑞澂会同妥速筹办,务须及早扑灭,毋令匪势蔓延。” 载沣又恐缓不济急,令河南巡抚宝棻就近调第五十二标张锡元部赴援,与张彪残部汇合。次日,载沣谕令两江总督张人骏等沿江沿海督抚加强防范。是日,载沣还谕令京汉铁路所经各省督抚加强对京汉铁路的保护。二十二日,载沣又谕令将近畿北洋陆军和禁卫军重新进行编配:荫昌督率赴鄂的陆军第四镇暨混成第三协、第十一协编委第一军;第五镇暨混成第五协、混成第三十九协编为第二军,派冯国璋督率,迅速筹备,听候调遣;禁卫军暨陆军第一镇编为第三军,派载涛督率,驻守近畿,专司巡护。
这样安排之后,载沣仍然心里没底。袁世凯被赶回去“养足疾”已有近三年,但北洋军“只知有袁宫保,不知有朝廷”的局面并没有改变,没有打仗经验的荫昌未必能指挥得动。
自袁世凯开缺后,不断有人发出起用袁世凯的声音,载沣始终坚持定见,坚决不用袁世凯。这次武昌失守,大局岌岌可危,载沣已顾不了许多,二十三日授袁世凯为湖广总督。
三年前,袁世凯奉旨开缺。出京之时,袁世凯就放出话说:“看他去办就是了,彼时再叫我办,我亦不能出矣!” 足见袁世凯对载沣怨毒之深。载沣也知道袁世凯对自己怀恨在心,命内阁派人“赍诏前往,促之速来,善为我辞焉,勿介意于旧事也。” 内阁遂派阮经枢和杨度持诏书赴彰德劝驾。
袁世凯长子袁克定与袁之幕僚王锡彤均极力反对袁世凯出山,甚至奉命前来劝驾的杨度也主张不应清廷之命,因为“革命初起,袁公督师必一鼓平之,清之改善殆无希望。”王锡彤则认为“乱事一平,袁公有性命之忧”。面对袁克定等人的再三劝阻,袁怫然曰:“余不能为革命党,余子孙亦不愿其为革命党。” 从袁世凯的话里可以看出,他之所以同意出山,并不是因为对清廷有什么感情,完全是因为二害相权,他更不愿意政权落入革命党手中。
二十五日,袁世凯谢恩折上,并另具《应行筹备各事清折》,开出了出山的价码:一,调集一只归他指挥的军队;二,拨军饷;三,军谘府、陆军部不为遥制;四,饬令王世珍襄办军务;五,饬令冯国璋迅速赴彰,并与他一同南下,协商布置;六,调张锡銮、倪嗣冲、段芝贵、陆锦、张仕钰、袁乃宽、吴凤岭等亲信赴前敌供自己差委;七,赈灾;八,容被裹胁者。
二十七日,载沣在袁谢恩折上硃批:“知道了。现在武昌、汉口事机紧迫,该督素秉公忠,勇于任事,著迅速调治,力疾就道,用副朝廷优加信任之至意。” 对于袁世凯所提出山条件,载沣表示均可照办。 二十九日,载沣将内帑二十万两发交袁世凯用于湖北赈灾外,兑现了赈灾一条。 三十日,载沣连发三谕:准袁世凯调委人员、筹募新军、刊用木质关防;准袁世凯在直隶山东等省招募壮丁一万二千五百人,照武卫左军现行营制编集二十五营,作为巡防军,并饬度支部速拨款四百万两,以备拨支;谕派王世珍襄办湖北军务,又派冯国璋迅赴彰德筹商一切,并谕如必须第二军往助,再令迅回带往;张锡銮、倪嗣冲、段芝贵、陆锦、张仕钰赴前敌供袁世凯差遣委用,令第四镇统制官吴凤岭驰赴前敌。 九月初一日,准袁世凯电奏,谕令段祺瑞酌带得力将弁,毋庸多带队伍,克日由海道北上,径赴鄂境。九月初三日,准袁世凯请,从各地调集枪、炮、子弹、马匹,供袁世凯调配使用。九月初五日,载沣谕令拨出宫中内银一百万两,由内务府发交度支部,专作军中兵饷之用。九月初六日,载沣谕.:“湖广总督袁世凯授为钦差大臣,所有赴援之海陆,并长江水师暨此次派出各项军队,均归该大臣节制调遣,其应会同该省督抚者,随时会同筹办。凡关于该省剿抚事宜由袁世凯相机因应,妥速办理。军情瞬息万变,此次湖北军务军谘府、陆军部不为遥制,以一事权而期迅奏成功。” 至此,载沣把湖北所有军队的指挥权完全交给了袁世凯。局势的严峻性迫使载沣放手任用袁世凯,把王朝命运押在袁世凯身上,可谓孤注一掷。
袁世凯逼载沣退位
冯国璋率北洋军攻克汉阳后,袁世凯命令停止向革命军进攻,又派刘承恩、蔡廷干持书至武昌,商议和平。湖北军政府都督黎元洪态度尚温和,军政府语刘、蔡,万无与朱温同类之袁世凯相妥协之理,并痛责其谋杀吴禄贞之罪。同时有民众团体,在督府门前示威运动,刘、蔡失意而去。袁世凯乃与驻京英国公使朱尔典密议,由其介绍提议三条款(一)即日停战(二)清帝退位(三)袁世凯为大总统。朱尔典密电驻武昌英总领事与到汉各省代表协议。各代表征求黎元洪、黄兴、程德全等意见,黎等均认为可行。经双方同意后,于是公开成南北议和之局。至此,民军、北洋派、以英国为首的列强联合对付清廷的局面已成。
已心怀异志的袁世凯,为实现个人政治野心,一步步压缩载沣的政治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