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前后的张奚若
辛亥革命网 2013-01-10 00:00 来源:人民政协网 作者:贾晓明 查看:
张奚若(1889年~1973年)先生字熙若,自号耘,陕西大荔县朝邑镇人,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社会活动家、政治学家。张奚若早年就读于三原宏道书院,与另一位著名学者吴宓有同学之谊。
张奚若早年思想开明,追求进步,曾到上海求学。时值辛亥革命前夕,在聆听孙中山先生的演说后,张奚若“听着听着就跟了他走下去”,参加了同盟会。其间,他还结识了于右任、宋教仁、黄兴、陈其美、井勿幕等革命志士,奔走于上海、武汉、北京、西安和日本东京等地,购买军火、联络起义。1911年春,同盟会陕西支部长井勿幕酝酿在陕西起义,为了筹措军火,派张奚若从井家拿了许多古董字画变卖成现金去日本购买手枪、炸药等。张奚若赴日本购买武器后,先从东京返回上海,侦悉清政府在上海海关检查甚严,经与陈其美研究,想出拆开沙发,将手枪隐匿在沙发弹簧中间然后将沙发缝合的办法,终于将武器顺利运回国内。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张奚若回到了陕西。这时陕西起义已经胜利,成立了军政府,张奚若在军政府任参议。由于军政府新政权不久被“哥老会”所控制,他毅然辞去了省参议之职。不久,南北议和成功,袁世凯窃国专权,压制革命党人,排挤孙中山。张奚若颇感失望,他认为当时“由武昌到上海,沿途所见很难令人满意。当时我感到革命党人固然富于热情和牺牲精神,但是对革命后如何治理国家,建设国家,在计划及实行方面就一筹莫展了”。因为痛感“破坏容易建设难”,希望中国“更现代化一点”,张奚若萌生了出国留学的念头,准备到欧美的高等学府去“学些实在的学问,回来帮助建设革命后的新国家”。
民国二年初,正在上海准备出洋留学的同盟会会员张奚若突然接到数千里之外的陕西老家寄来的一封家书,其内容是告知他在县里举办的中华民国国会议员的初选中,他当选为代表,并询问他是否需要回乡参加下一步的国会议员竞选。但当时的张奚若已经决定出国留学,压根就没有参加竞选议员的打算。民国初始,从上海回陕西非常困难,需要火车、马车加上步行,路上最快也需要半个月,而且路上也不是很太平。但张奚若是一位有政治责任心的人,更不希望辜负了家乡父老的一片情意。经过思索,张奚若最后决定还是赶回去投票。张奚若从上海赶回老家后,得知朝邑县复选时属于陕西东区,投票地点在潼关,于是又马不停蹄地赶到潼关。虽然很多人认为他赶回来是为了竞选议员的。但张奚若明确告诉大家,自己已经决定出洋留学,这次只是尽公民义务来投别人票的。
张奚若曾对民初中国的选举投票作了如下描述:“第一次选举,可以说是中国民国成立以来所有的选举中最清白的一次,大家根本不懂行贿赂,连请客的事也没有,完全是靠情面拉票子,真有点‘古风’。到第二次选举,大家晓得票子可以卖钱,就一塌糊涂了。”
此后,张奚若考取了公费赴美留学,到哥伦比亚大学学习。他原打算专修土木工程,后来因为对数学不感兴趣,再加上他认为国家要富强必须先学习西方的政教制度,所以权衡再三,选择了政治学专业,并获政治学硕士学位。此后从1913年到1925年,张奚若在美国和欧洲求学,度过了12个春秋。
回国后,历任国民政府教育部国际出版物交换局局长、高等教育处处长,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政治学系、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教授等。在清华,张奚若主讲西洋政治思想史等课程,颇受学生欢迎。张奚若积极从事爱国民主运动,旗帜鲜明地支持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废除国民党独裁的主张。
1949年,张奚若作为无党派人士应邀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奚若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政法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部长、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等职。为第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至四届全国政协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