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时期的孙中山与袁世凯

辛亥革命网 2013-01-04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刘平贵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在清末民初历史舞台上,有孙中山与袁世凯两大重量级主角人物相继登场,他们各有不同的信念和追求、不同的人生和结局,都对中国近代历史
 

  由于家世渊源,我的祖父、叔祖父由官宦子弟成为辛亥革命志士,故而爱读清末民初时期的辛亥革命史料。在清末民初历史舞台上,有孙中山与袁世凯两大重量级主角人物相继登场,对中国近代历史进程和近代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类比分析的方法和途径,阐述他们不同的信念和追求、不同的人生和结局,起到一些鉴古知今的作用。

  人物简介

  孙中山,幼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日新,旅居日本时化名中山樵,得名中山。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广东中山﹙原香山﹚翠亨村一个农户家庭。1894年,孙中山赴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提出民主革命的主张,曾领导十次武装起义。1912年,孙中山归国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体,为了避免战争,让位于承诺民主共和的袁世凯,袁称帝复辟,孙毅然发动反袁二次革命。1914年,在日本成立中华革命党。1917年,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组织中华民国军政府,就任大元帅。1919年,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任总理。1921年,在广州成立中华民国正式政府,任大总统。1923年,在广州成立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任大元帅。1924年11月,应邀北上共商国事,提出了废除不平等条约、召开国民会议作为解决时局的办法,次年3月12日,在北京病逝。

  袁世凯,字慰亭,号容庵。1959年出生于河南项城袁寨村一个世代官宦家族,科举不第,弃文就武。1881年,投靠嗣父拜把兄弟淮军将领吴长庆,任营务处会办。1882年,跟随吴长庆军东渡朝鲜平定内乱,帮办军务,显露出将才。1884年,升任驻朝“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军海陆皆败,袁随军撤回天津。1895年,经荣禄、李鸿章奏请,袁在天津小站督练新军。1898年,袁在“戊戌政变”中因告密有功,升任工部侍郎。1902年,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和练兵大臣,在保定编练北洋军。1907年,任军机大臣。1908年,慈禧继光绪逝后次日去世,袁失宠被迫回藉养病。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袁复出任内阁总理大臣。1912年,袁世凯继孙中山之后任民国临时大总统。1913年,袁胁迫国会选举,任正式大总统,不久下令解散国会、废除民国约法,开始了称帝复辟进程,引起二次革命和南北内战,后又被迫宣布撤销帝制,于1916年在举国声讨中惊恐得病去世,仅做了83天短命皇帝。

  不同的信念和追求

  信念是人生的明灯,指引着人生追求,无论是领袖还是老百姓、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皆是如此。孙中山与袁世凯各有不同的信念和追求:

  孙中山出身农户家庭,幼年受过无钱上学的贫寒之苦,10岁时才得以上私塾读书,12岁时远赴檀香山兄长孙眉处求学。出国远行,使他“始见轮舟之奇”,产生“慕西学之心”,见识到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与同学“相谈衷曲”,感叹中国之落后和贫弱,遂产生救世、救国之宏愿。1892年,他在香港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挂牌行医,从事“医人生涯”,由于医术高明、有求必应,人缘颇佳,能接触到各阶层人物,在当地广为人知。加上他有流利的英语,也接识了很多外国朋友。“借医术为入世之媒”,使他从一个农家之子成为受人尊敬的知名人物。1894年,孙中山“北游京津,以窥清廷之虚实”,将他“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建议书上呈李鸿章,求请政府奋起改良救国,未得重视。他深感封建专制积弊已深、难以救药。从此,孙中山抛弃“医人生涯,而从事医国”事业,走上职业革命家的道路。他以“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为座右铭,并强调“内审国家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采众长,益以新创”,毕生坚持“三民主义”救中国的信念,追求“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他的革命和执政生涯中,大力倡导民本观念和公仆思想,“国家之本,在于人民”、“民主是社会进化的重心”、“政治良否,视人与法”、“顺天意,应潮流,合人心”、“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地能尽其利则民食足,物能尽其用则材力丰,货能畅其流则财源裕”成为执政名言。公仆思想成为执政理念,称总统、总长在内的各级官员均是为众人服务的公仆。“天下为公”是他的政治理想,他一生题词多,以“天下为公”为最。

  袁世凯出身官宦世家,为纨绔子弟,科举无望后弃文就武,先后得到吴长庆、李鸿章、荣禄乃至慈禧赏识,步步高升,成为晚清权臣。袁世凯以“求官建功”家训为信念,一生追求功利。从他少年时写的言志诗“眼前龙虎斗不了,杀气直上干云霄,我欲向天张巨口,一口吞进胡天骄”、联语“大野龙方蛰,中原鹿正肥”,可以看出其志向和野心。袁世凯一生中,权术是他为官法宝,他拙于文墨,但办事干练,多谋善变,擅长投机取巧。晚清末期发生的两大事件,给他带来飞黄腾达的机遇。一是戊戌变法,帝后两派矛盾加深,光绪和谭嗣同欲用手握天津小站兵权的袁世凯实行兵变,袁当面答应,并声称“诛荣禄如杀一狗耳”,可当晚即向荣禄告密,致光绪被囚、“六君子”被杀,他却因此升官,得仰“太后慈颜,亲聆懿旨”。二是1900年八国联军进北京,慈禧避难西逃,命袁率军勤王,袁思谋不派兵有违圣命,派兵又开罪洋人,于是明令派兵星夜兼程驰救,暗嘱部下延宕不前,但又源源不断派人上贡银两、食品和绸缎等物。慈禧返京,他赶去跪迎,督修被毁宫殿设施,深得慈禧欢心。此外,袁不惜重金巴结李莲英、庆亲王等权贵,月规、节规、年规不断,有一次40万两,连庆亲王都过意不去。袁世凯官越做越大,至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内阁总理大臣。他任山东巡抚和直隶总督期间,推行过一些新政,如,办学堂、开工矿、修铁路、练新军,且有所成效,然小功难掩大过。武昌起义爆发后,民国成立,袁采取两面手法,一方面骗革命党让步、孙中山让位,另一方面又胁迫朝廷让步、清帝逊位,当上民国大总统,后又称帝复辟,以失败告终,成为历史罪人。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