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雪秋:“潮汕民国第一人”(3)

辛亥革命网 2012-12-25 00:00 来源:深圳特区报 作者:吴绪山 谢俊艺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许雪秋(一作湫),幼年随父赴新加坡承传家业,早年好练武术,为人仗义疏财,江湖会党人士誉之为“小孟尝”。1902年,受黄乃裳的影响,立

  购置洋枪再征战 一片忠心献革命

许雪秋给华侨林受之的助饷收据,上面盖有孙中山颁授用于黄冈起义的鹰球图章

     许雪秋策划领导黄冈起义,奠定了他辛亥革命功勋的历史地位,也是他一生中最值得书写的亮点。但在许雪秋的革命生涯中,还有另一件堪称重大的事情——汕尾接械之役。

     黄冈起义失败后,许雪秋反思总结,亲赴越南河内向孙中山报告,认为主因在于“土炮不敌洋枪”,并表示,如能购得先进军械,他可在海陆丰沿岸召集党人再举发难。孙中山同意了许雪秋的主张,立即派日本人萱野长知往日本购置军火及负责租船运输事宜。冯自由后来回忆说:“革命党从外国运载军械以供起事之需者,以汕尾一役为最著。”

     1907年农历八月间,许雪秋已发动海陆丰沿岸会党上万人,预备在军械到达时,发动起义。同时,前往日本购买军火的萱野长知亦电告香港,称枪械已备好,并租用日本货船幸运丸号运送。本以为万事俱备,却发生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波折。由于日船停泊汕尾近海,引起清军高度注意,军械最终未能接收上岸。许雪秋及党人见日轮一去不返,大为懊丧。日船到达香港后,港督得电,称有日本商轮代革命党人载运大批军械至港,请求扣留,日轮遂“匆匆返日”,购买军火一事彻底泡汤。

     本来接械一事失败的原因错综复杂,特别是后面的事根本与许雪秋无关,但“各方咸归咎于雪秋之筹备不善”。尤其是同盟会香港分会负责人胡汉民更是言辞激烈,又作万言书报告,将错误全归于许雪秋,更是在孙中山面前及同盟会之中极力贬斥许雪秋,以至孙中山在致萱野长知的信中说:“其时已了然于东事之失败,其责任全在许雪秋一人。”

     汕尾接械失败,导致许雪秋已不复为同盟会领导所信任,万分失望之际,为寻找革命出路,他只好转向当时也主张反清革命的光复会。北京师范大学周少川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在光复会期间,许雪秋已不再如以前那般活跃,“自是息影南洋者三年”,直到1911年武昌起义后,许雪秋偕陈芸生、陈涌波等黄冈诸首领归国,组织南路进行军,先后光复饶平、潮安、惠来、大埔诸县。

     当时民国肇始,中央政权薄弱,潮汕地区派系林立,纷争不已。1912年4月,清降将吴祥达任潮梅绥靖督办,为报旧恨,乘许雪秋等人不备将其杀害。一个为建立民国作出重要贡献的革命党人,竟死于民国初创,孙中山等人闻之亦感到震惊和痛惜,下令广东当局对此案严加查办,但后来却不了了之。直到1924年,许雪秋才被追认为中华民国烈士。

生平简介

许雪秋后人保存的珍贵文档,上面有何香凝等人赞扬许雪秋的题词

     许雪秋,1875年生,广东海阳(今潮州市潮安县彩塘镇宏安三村)人。从小侨居新加坡,家境殷实。响应孙中山等领导的民主革命,放弃富裕生活,回国开展反清斗争。从1905年起,先后发动潮州起义、丁未黄冈起义、汕尾接械之役。武昌起义后,返回潮汕主持军务,对光复潮汕地区作出了贡献。1912年不幸被清降将吴祥达杀害。何香凝曾题词称赞“先烈之血,主义之花”。

  专家评说

  本栏目学术顾问、省社科院研究员王杰:

  先烈之血主义之花

     “自丙午同盟会本部编定革命方略以来,总理依据方略以委任都督,雪秋实为第一人。”这是冯自由关于许雪秋与孙中山关系的忆述,短短三十余字,表明孙中山对许雪秋的信任。

     许雪秋(一作湫),幼年随父赴新加坡承传家业,早年好练武术,为人仗义疏财,江湖会党人士誉之为“小孟尝”。1902年,受黄乃裳的影响,立志反清。1904年,从南洋回老家潮州组织联络会党,结盟对抗朝廷。1905年,被举为起义军司令,与何子渊等人策谋举义,事泄,亲赴潮州府“自首”,旋即转道南洋筹款,以图再起。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