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的辛亥革命人物(2)

辛亥革命网 2012-10-09 00:00 来源:四川日报 作者:吴晓铃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辛亥革命和四川保路运动中,大批仁人志士为了推翻满清统治、成立民主共和,抛头颅、洒热血。,四川的辛亥革命人物,

  喻培伦:“炸弹大王”血染黄花岗

  家住成都晋阳路、77岁的喻钟珏老人,迄今仍保持着用火柴点烟的习惯。“每当在火柴皮上划出火苗,就能想起爹当年振兴民族工业的往事。”喻钟珏口中的“爹”,是辛亥革命广州起义中牺牲在黄花岗的喻培伦。这位内江人氏被孙中山追赠为“大将军”,中学历史书介绍他是“永垂不朽的民族英雄”。但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位倡导“科学救国、实业救国”的先驱。

  深念非科学不能救国

     其实,喻钟珏是喻培伦弟弟喻培棣的儿子,“但是爹牺牲之后,爷爷便召集全家议事,要求喻家钟字辈无论男女,从此皆称喻培伦为爹,他的妻子祝淑槐为妈,自己的父母则改称叔叔、叔娘,以慰其年纪轻轻便为国而死、却无子嗣之痛。”9月26日,喻钟珏凝望着家中墙上喻培伦惟一的一张照片,忍不住感慨万千。

     喻培伦出生在内江文英街的一个糖商家庭,“那时喻家不仅做糖生意,还经销盐业,算是内江的商界巨贾。”家境殷实,喻培伦兄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也得以有机会赴日留学。正是在此期间,受吴玉章的影响,1908年,喻培伦兄弟加入了孙中山创立的同盟会,“不久之后,喻家上下,竟然有9人都成为了同盟会员。”

     喻培伦依然定期往家里写家书,但那些恭敬地写着“培伦跪禀”的信函,只字不提加入同盟会的事,“因为这在当时被朝廷知道后,是要诛灭九族的。”

     令喻培伦难忘的,是和弟弟在赴日途中到汉口游览英租界,却被英国雇佣的印度巡捕谩骂驱赶的耻辱。泱泱大国,却用“洋火”、骑“洋马儿”、洗“胰子”,处处受制于人。“所以,他深念非科学不能救国,认为自己只有学习各种工业技术,回国后兴办工业才能强国。”

     在喻钟珏保留的40多封喻培伦家书复印件中,喻培伦信心百倍地提出了兴办洋磁厂、火柴厂以及机制糖厂等计划。在他成功研制出制作安全无毒的火柴工艺之后,竟然让父亲在成都开办“星火火柴厂”,生产起中国火柴。随后,根据他的这一技术,中国自己的火柴厂在全国遍地开花。

     “爹爹原本计划回国之后,一一实现他工业救国的理想,可惜26岁的时候,便为国捐躯了!”喻钟珏感叹道。

  “炸弹大王”英勇救义

     在日本留学时,喻培伦最迫切学的是制作炸弹技术,还冒着生命危险钻研爆破技术,成为党内有名的“炸弹大王”。

     当时,炼制炸药主要还是银制法,这种方法既危险又昂贵。喻培伦与吴玉章之兄吴永在日本冈山试炸的时候,因药裂被炸伤,左手残废三指。鉴于银药法的种种弊端,他决心研制安全炸药法。

     那时,喻家的糖厂已经破产,再也无力接济喻培伦,“为了不使研制半途而废,他就拿自己的衣服去典当。甚至还把清政府给他的官费(相当于助学金)领取证也拿去典当了。”喻钟珏说。

     就这样,喻培伦一边自修化学,一边研制出了安全的炸药生产办法。1908年底,他与黄复生、汪精卫、黎仲实、陈譬君、方君瑛等人赴香港,对新制成的安全炸药进行试爆,运用电流、化学、钟表等原理发火引爆,成效甚佳。后来,他1万多字的“安全烈性炸药制造法”,由喻培棣悄悄送回国内,“武昌起义用的炸药,就是根据他的这个喻氏法生产的。”喻钟珏透露。

     1911年,辛亥广州起义前夕,喻培伦加紧研制出300多枚炸弹运到广州。喻钟珏说:“考虑到他擅长科学技术,黄兴等人原本不想让他亲自参加起义的。但是他认为‘倘须人人留为后用,谁与谋今日之事?’坚决要求参加。”而对也打算加入起义的弟弟喻培棣,他则买了一张到香港的船票,坚决送弟弟上船走人,“因为他要给喻家留下一个顶梁柱。”

     1911年4月27日,辛亥广州起义枪炮声起。喻培伦前胸挂一大筐炸弹,一马当先,率四川和广东籍的同盟会员直奔总督衙门,用炸弹将围墙炸裂,攻占总督大堂,继攻督练公署。但后来与清廷援兵遭遇,恶战3个多小时后重伤被捕,最终被处以极刑。殉难后数月,与同难同志共葬于广州黄花岗,即著名的黄花岗72烈士。

  彭家珍:刺杀良弼的真英雄

  1912年1月26日晚,一位身高不足1.6米的同盟会员,完成了民国鼎革之际的重要一击——刺杀清末“宗社党”之胆良弼。他就是成都金堂人彭家珍。这次刺杀,彭家珍当场殉国,良弼左腿炸断,两日后身亡。然而死前,良弼赞“炸我者,真是奇男子”。彭家珍在牺牲后,被孙中山追赠为陆军大将军。

     在成都市青白江区家珍公园,彭家珍的堂弟彭家祥已在这里的彭大将军专祠守护了30年。今年78岁的彭家祥,比彭家珍小45岁。老人说,“我出生的时候彭家珍已经牺牲,但是他一直是彭家教育后代子孙的榜样。”

     彭家珍16岁时,就考入成都陆军武备学堂,因为成绩优异,后被派到日本留学。”在此期间,彭家珍加入同盟会并接受了孙中山任务——回国“潜伏”到清廷。他先后在四川新军营、云南随营学堂任职。后又辗转往北,最终在天津兵站任副官长。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