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老人刘大同:富绅弟子北漂 首测长白地界(2)
辛亥革命网 2013-08-28 00:00 来源:潍坊晚报 作者:张漱耳 查看:
勘察长白山三江之源,留下珍贵史料著作
到了1908年,时为东三省总督的徐世昌暂委派刘大同一个临时差事:以奉(天)吉(林)勘界委员的身份,勘察长白山三江之源。此时,距他买官已过去整整十年了。
徐世昌和刘大同同属国学功底深厚的文人,他让刘大同干这事,不只是有文人相惜、拉他一把的意味,也是他眼光比较长远有见地的体现。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刘大同写出了《长白山江岗志略》《长白设治兼勘分奉吉界线书》《中韩国境说》《间岛辨》《长白山灵迹全影》《白山纪咏》等著作,绘制了长白山江岗全图,有力地维护了祖国的疆域,也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史料。其中《长白灵迹全影》被当时的东三省总督锡良写了奏折,进呈给傅仪帝。现天池(包括天池)周围十六峰皆系刘大同命名,个个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山顶似帽子的命名“冠冕峰”;山石赤黑状如人胳膊的命名“铁臂峰”;门形的命名“龙门峰”;柱子形的命名“玉柱峰”;峰起双尖、中间一线的命名“天豁峰”,每个身临其境者看着眼前形状,听着这名字,马上就能想到一个成语:豁然开朗,确实有不可思议之趣!
长白诸峰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并广为游客赞颂。另外还有一座山峰被命名“芝盘峰”,据说是因盛产灵芝而取其名,可它显然蕴含了他的故乡情结。
此次勘察,刘大同率队克服了许多艰难险阻。最危险的一次是在过木石河时,从马上跌下坠崖。刘大同自己这样记述:“余寻三江源,至河上坠马崖下,腹背受伤,危而复苏,露宿河边。休四日饮山羊血、虎骨胶始就痊。”
曾任安图县首任知县,政声卓著百姓赞誉
宣统元年(1909)十二月,清廷决定新设安图县。清代安图这个地方,属奉天省长白府,交通闭塞,距府又远,治理不便。当时日本又蓄意挑起了“间岛事端”,国境出现争议。间岛,原名垦岛,系图们江北岸吉林延边自治州和龙县境的一块很小的滩涂,自古是中国领土。当时大批朝鲜移民越界来此垦植,韩日单方面认为此地属他。日本见有机可乘,别有用心地把延吉、汪清、和龙、珲春四县都说成间岛,妄图一举侵并这些地方。为确保国界安逸完整,光绪三十四年,徐世昌安排了那次勘察,实际是为设县做准备。徐世昌离任,接任者锡良正式写了奏折:“奉省新设长白府,西尽鸭,东接图们,中抱松花江,处处与韩毗连。而三江相距各数百里,有鞭长莫及之势。前督徐世昌派员分往调查,现据呈报前来,臣等一再考虑,拟即于图们江上源,自红旗河以西,北循省界,南至石乙水,设一县,名曰安图县,建制于红旗河西南岸。”
朝廷准奏。刘大同被任命为安图知县兼统带松图两江林政局军队。
由于是新设,一穷二白。县驻地没有城墙,没有炮台,只围绕县街挖了5尺深的壕沟,以兹防守。县公署则是23间草房,四周竖着木板作障。全县地大物博,可人烟寥落,民户星稀。
刘大同于宣统元年十一月到任,民国元年九月离开,算起来虽不足3年,然政声卓著。关于他任上的政绩,原中共延边自治州委常委、秘书长于晓峰的一篇撰文可概括:
安图县第一任知县刘大同在安图的历史片断和政绩政声,影响历久弥远。在任三年,他招民垦荒,力举农业;他创设林政,发展林业;他重视教育,成立劝学所;他力倡商业,建立商务所;他开发交通,修建官道;他开通信息,设立邮政……可谓“政声卓著,百姓赞誉”,“历任东督皆敬重之”。时至今日,安图人仍能从这位首任知县的辛劳和政绩中感受到丝丝福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