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云:辛亥劲旅淮上军总司令
辛亥革命网 2013-08-13 00:00 来源:中安在线-安徽商报 作者:翁飞 汤奇学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王庆云(1879~1936年),字龙亭,生于寿州王家圩(今长丰县)一个农民家庭,青年时,王庆云结识了柏文蔚、孙毓筠和张树侯等志趣相投的青年
王庆云(1879~1936年),字龙亭,生于寿州王家圩(今长丰县)一个农民家庭,青年时,王庆云结识了柏文蔚、孙毓筠和张树侯等志趣相投的青年学子,后在受聘于炉桥储才学校任教时,结识了田亚豪、杨跃南、凌铁庵等进步人士,秘密进行革命活动。
1905年,柏文蔚回到寿州,与王庆云、张汇滔和袁家声一起成立了“信义会”(徐锡麟起义和马炮营起义失败后改为“农会”),宣传革命思想,为起义做准备。
1909年,王庆云以农会代表身份被寿州人士推选为寿州议员,出席省谘议局会议,并争取成立了寿州团防局,由省里拨给毛瑟步枪700支,王庆云将各乡青壮年组织起来成立联庄会,每10人编1班,3个班编为1个小队,3个小队编为1个大队,大队归团防局直接领导。这在全国尚属首例,也为后来淮上军的组建奠定了基础。
武昌首义成功后,王庆云、张汇滔、袁家声等决定在寿州起义。1911年11月4日5时许,各地联庄会成员及临县义军,兵临寿州城郊,各路人马围城,义军将士臂缠白布,王庆云亲自指挥登城,在已经入城的张汇滔部内应下,王庆云率领义军浩浩荡荡冲进城内。寿州知州、总兵以及知县都纷纷逃匿。起义军兵不血刃,鸡犬未惊,一举光复寿州。
寿州光复后,王庆云等以寿州为基地,招募民众入伍,再将原有民团及投诚的清军进行统一编制,组成淮上军十八个营。王庆云任总司令,张汇滔、张伦、袁家声任副总司令,分头出征周边各县。一个多月时间里,淮上军不仅光复了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府州县属,而且影响波及省城安庆,革命之势恰如破竹。然南北和谈在即,王庆云等只得率淮上军撤离皖北。
“二次革命”爆发后,王庆云受黄兴、柏文蔚重托,回皖重组淮上军讨伐袁世凯。革命失败后,淮上军损失惨重,剩余力量被迫转移至上海。
1905年,柏文蔚回到寿州,与王庆云、张汇滔和袁家声一起成立了“信义会”(徐锡麟起义和马炮营起义失败后改为“农会”),宣传革命思想,为起义做准备。
1909年,王庆云以农会代表身份被寿州人士推选为寿州议员,出席省谘议局会议,并争取成立了寿州团防局,由省里拨给毛瑟步枪700支,王庆云将各乡青壮年组织起来成立联庄会,每10人编1班,3个班编为1个小队,3个小队编为1个大队,大队归团防局直接领导。这在全国尚属首例,也为后来淮上军的组建奠定了基础。
武昌首义成功后,王庆云、张汇滔、袁家声等决定在寿州起义。1911年11月4日5时许,各地联庄会成员及临县义军,兵临寿州城郊,各路人马围城,义军将士臂缠白布,王庆云亲自指挥登城,在已经入城的张汇滔部内应下,王庆云率领义军浩浩荡荡冲进城内。寿州知州、总兵以及知县都纷纷逃匿。起义军兵不血刃,鸡犬未惊,一举光复寿州。
寿州光复后,王庆云等以寿州为基地,招募民众入伍,再将原有民团及投诚的清军进行统一编制,组成淮上军十八个营。王庆云任总司令,张汇滔、张伦、袁家声任副总司令,分头出征周边各县。一个多月时间里,淮上军不仅光复了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府州县属,而且影响波及省城安庆,革命之势恰如破竹。然南北和谈在即,王庆云等只得率淮上军撤离皖北。
“二次革命”爆发后,王庆云受黄兴、柏文蔚重托,回皖重组淮上军讨伐袁世凯。革命失败后,淮上军损失惨重,剩余力量被迫转移至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