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同盟员会彭素民(2)

辛亥革命网 2013-08-13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老同盟员会彭素民,1904年19岁时考入南京两江师范,率先剪辫参加黄兴的华兴会,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在此后的20年的革命生涯中,一直追随孙

  这一时期,他看到军阀割据、党人腐化的局面,不禁痛心疾首,在《满江红·吊黄(兴)蔡(锷)二公》词中,对此进行了严厉的抨击:“破碎山河,怎禁得几回龙战。空道是乾坤新洗,玄黄重判,尽瘁武侯惟呕血(黄兴呕血而死),喑声豫让真吞炭(蔡锷病喉失音)。看依然社鼠与城狐,纵横惯。”在共产党的影响下,他逐步认识到依靠工农的重要性,并在《中国国民党员恳亲大会记录》的序文中大声疾呼:“要携所谋向民间去……使无生可谋,无权可享,且无国可归,而又誓不愿与官僚、军阀、豪绅市侩同作洋奴之占全国人头百分之九十九之国民相与合作,而对百分之一有权有力之洋奴宣战。”1920年,他在上海与黄介民等首倡召开“五一劳动节”纪念大会。以后在日记中他回忆说:“往年予等在沪倡此会,外国人非常恐惶,乃请中国兵往护外国租界,外国租界之有中国兵巡查,此仅见耳。可见外国人非必较中国人胆大,奈中国之有洋癖者必奉之神明也。”在工农中,他又主张国民党应特别注重发动农民,认为“朴直而可使,而又占全民十分之八,合吾党国民革命之旨。”1924年4月,他以国民党中央常委兼农民部长(农民部秘书是共产党员彭湃),举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及农产品展览会。彭湃被委任为农讲所主任,学员毕业后选充农民运动特派员。5月广宁农会立案发生困难,彭湃以秘书身份送交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给县长李济源的公函进行交洽,方得立案;经过宣传发动,该县会员由四千户很快增到七千户。由于他对彭湃的支持信任,竟被国民党右派指责为让共产党人把持农民部部务。在病逝前,彭素民建议将广东沿海逐年扩增的沙田,由政府分给贫农耕种,禁止地主豪绅强占,建立新农村,作为示范。这时,他对贯彻新三民主义,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平均地权”构想已渐趋成熟。

     除前面谈到的与毛泽东、周恩来的交往外,彭素民与李大钊、林伯渠、谭平山、瞿秋白等著名共产党人也有密切往来,这在他的日记中有许多记述。他在上海任总务部长时,林伯渠是副部长,两人住得很近,林伯渠经常来他家深谈。他的次子彭旭麟教授曾于1958年11月访问过林老、谭老。林伯渠曾对陈劭先谈到:“素民的一生和仲凯很相像。”当陈劭先谈到要为彭素民写传时,林老热情地提出“等素民的儿子写出初稿后我来作点补充。”谭平山对彭旭麟说:“当时你父亲和我同在一个房间办公,天天见面,他是最进步的。”还说:“当时国民党左派中最主要的是廖仲凯、你父亲、林伯渠和我。”彭素民对列宁非常景仰,在列宁逝世后曾撰挽联一副:“大道之行,老有终,壮有用,少有长;圣人复起,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彭素民善诗文,勤于著述,精通日文、俄文。在任孙中山秘书、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期间,为孙中山草拟了不少文稿,有阐述“三大政策”的党内文告、演说词等。他还为江西《晨钟报》、《新江西》,上海《五九月刊》、《新建设》,香港《晨报》等多种报刊撰写了大量的宣传革命、抨击时弊的社论和文章;为进步书刊作序;主办《国民通讯》,参与《中华大字典》的编纂,翻译《内蒙古之真相》等。其所作诗词千余首,多已散佚。其次子彭旭麟教授、媳陈小从(诗人陈三立孙女)夫妇辑其诗数十首,其诗如其人,才情倜傥,格调清新,奔伟俊逸,并与当时政治气候息息相关。他对书法、治印、绘画也很爱好,他的革命生涯与学术研究是交织在一起的。彭素民生处清末民初大变革、大动荡的年代,为了民族的复兴和民主共和国的建立,他出生入死、勇为前驱,可动天地、可泣鬼神。他毕生廉洁自持,身后无余资,遗孤生计,全赖国民党中央抚恤及海内外同志资助。他的卓越建树和高风亮节,值得人们永远崇敬。他的一生,正如他在《寄内子刘与徒》诗中写道:“大错谁能铸九州,好将心事付东流。生常作客原如寄,死便埋名也自由。满地莺花供放马,一江风浪纵虚舟。南楼且听春消息,遮莫华年枉白头。”

  作者简介:王桂云,男,1932年4月生,原籍文登市,现居青岛市,原任青岛市博物馆副馆长,1992年离休,高级经济师,青岛市十大藏书家,山东省十大书香人家,齐鲁书香之家、社区公益之星。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