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同普鲁东讨袁济南捐躯
辛亥革命网 2013-08-09 00:00 来源:潍坊晚报 作者:陈瑞曾 穆锡罡 查看:
张同普青年时代在校读书时,就积极寻求救国之道,1907年,在谢鸿焘的介绍下参加了同盟会,在广文大学成立了同盟会小组,开始秘密宣传革命思想。武昌起义后,他被推选为潍县代表,于1911年12月下旬赴上海参加了17省代表会议。孙中山专门会见他,并勉励他前往南京,参加山东北伐革命军。辛亥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后,张同普组建桃园军讨袁。1912年夏,黄兴等委任同普为鲁东革命军支队司令。正当势力迅速扩大之际,支队司令部的曾广生叛变,张同普不幸被捕。军阀靳云鹏亲自出面利诱他改变立场,但他不为所动。靳云鹏恼羞成怒,以“共结团体、谋图叛乱、响应叛军”为罪名,判处他死刑。
成立同盟会小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
张同普(1890-1912年)字寰震,潍县北乡大常疃村人,幼年随父亲张连元,迁居于潍县城东乐道院北村。张同普的父亲张连元是明末潍县名宦、陕甘总督张尔忠的后人,清朝贡生。曾在潍县乐道院教会创办的广文书院,管理图书十几年,并在乐道院附近的虞河边,与妻子、家人栽植葡萄、学会酿酒技术,先后开办葡萄酒厂和马车店。家庭生活富裕后,又出资在潍县东关外,创办过养正小学。
张同普青年时代在校读书时,痛心于满清王朝政治腐败,在积极寻求救国之道中,认识到只有彻底推翻满清王朝,实行民主革命,才能拯救中国。正在这时,孙中山先生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革命宗旨,在日本东京创立了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在潍县广文大学读书的张同普已经一心向往。
1907年,在东京参加同盟会的谢鸿焘,回国到广文大学讲学时,介绍张同普参加了同盟会,他与安丘的秦文斌、曹志新、临朐的张延禄等人,在广文大学成立了同盟会小组,开始秘密宣传革命思想。
而后,他们的活动范围由潍县逐渐扩展到昌乐、安丘、昌邑、诸城、寿光、广饶、高密等地,对昌潍一带的民主主义运动,很有影响。
转战胶东各地六次被抓捕均脱险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湖北、湖南、陕西、甘肃、山西、贵州、江苏等省纷纷响应,宣告独立。在山东省内,烟台、诸城等城市也先后宣布独立。潍县同盟会员郭恩敷、程瞿梅、郭柏民、张永和、张同普等,以潍县地处胶东枢纽,若一旦发难,将对革命前途发生巨大影响为由,敦促驻潍陆军第五师标统马良宣告独立。马良以势孤拒绝。在此形势下,潍县的同盟会员先后到诸城、高密、烟台及省城济南参加革命活动。
武昌起义后,他被推选为潍县代表,于1911年12月下旬赴上海参加了17省代表会议。会中,讲了革命军北上、山东如何策应等问题,他的发言很受孙中山重视。会后,孙中山专门会见他,并勉励他前往南京,参加山东北伐革命军。1912年1月11日,他与陈明侯等在南京加入革命军,随部北上徐州,时烟台革命军起,又奉命绕道上海,经水路到达烟台,与连承基等人汇合,串军转战登州(今蓬莱)、黄县(今龙口市)等地。在胶东月余斗争中,经常深入敌后,组织革命力量,曾6次被清军抓捕,均机智脱险。
组建桃园军讨袁
因同志出卖被捕
3月10日,袁世凯窃夺了辛亥革命成果,他极为愤慨,遂转济南,组织讨袁力量。在济南军官学校,他针对袁世凯迫害革命党人,排斥进步力量等行为,联络数十名骨干针锋相对。山东都督周自齐对他进行劝阻,后见无效,唯恐连累自己,下令逮捕了他,押送回乡。他回潍后,反袁意志更为坚决,他联系刘德铭、秦明堂等10余人,组建桃园军(讨袁之化名),很快发展数百名,并在青州宏文书院设下指挥部。
1912年夏,他派代表前往南京,黄兴等委任同普为鲁东革命军支队司令。为扩充力量,筹措武器装备,他变卖家产,从青岛购手枪12支。
正当势力迅速扩大之际,支队司令部的曾广生叛变,形势急剧恶化。为掩护战友脱险,他不顾宏文书院教师冯子甲等劝说,坚持留在指挥部布置转移,后不幸被捕。军阀靳云鹏闻知张同普被抓,即命押往济南,并亲自出面利诱他改变立场,但他不为所动,除痛斥袁世凯罪行,还劝说靳云鹏“不要为虎作伥”。靳恼羞成怒,以“共结团体、谋图叛乱、响应叛军”为罪名,判处他死刑。
刑场上痛骂袁世凯
身中六枪壮烈牺牲
1912年9月22日,张同普被押赴济南东关东门里小校场处决,张同普面无惧色,在大街上,滔滔不绝地向群众高声演讲,揭露袁世凯的窃国罪行,宣传革命。沿途群众对此无不动容。刑场上,他高声怒骂袁世凯,身中四弹仍骂声不止,刽子手们惊慌失措,第五枪竟打飞,第六枪响后,他才含恨倒地。张同普壮烈牺牲,年仅22岁。为纪念张同普,国民政府将其遗骨迁葬千佛山烈士墓。
相关链接
张同普遗孀何纫秋
张同普与妻子何纫秋成婚不满三年就牺牲了,夫妻素常很少团聚,当时何纫秋生下的男孩还在襁褓中。而后,这个孩子也因病,在刚满周岁时夭折了。何纫秋虽是女流,但生性坚强。当年,丈夫壮烈牺牲,噩耗传来,她将自己关在房里几天几夜不吃不睡,但在人前从不掉泪。为了纪念亡夫,她终生独身,并在从医挂牌时改名张纫秋。1961年,张纫秋和亲人到济南为张同普祭扫陵墓,张纫秋请黄县赵竹蓉先生为张同普书写了“烈士张同普传略”碑文。在有466个字的碑文中,记叙了张同普参加辛亥革命英勇献身的经历,记载了与同普同时遇难的五位烈士的英名,同时向丈夫表白了自己“忍痛学医,专以济世活人为职志”,以告慰死难的亲人。可惜,不知为什么,石碑未能刻成,但书写好的碑文保存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