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孝感辛亥志士的友情(2)

辛亥革命网 2013-08-01 00:00 来源:湖北方志 作者:饶嵩乔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推翻满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的伟大使命激励下,与社会各界人士留下许多感人的交往佳话。上世纪初,在辛亥革

  1903年冬,黄兴、陈天华等在长沙筹备组织华兴会,特地致函吴禄贞,邀他到湖南,共商革命大事。吴禄贞告别孙中山,欣然前往。来到长沙,吴禄贞向黄兴等人详细介绍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及实践活动,言谈中流露出对孙中山的无比推崇和爱戴之情,深深感染了黄兴等人,产生了催化作用,使华兴会确立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政纲,与兴中会的政纲基本相同。这样,吴禄贞的长沙之行,不仅促成了两湖革命志士的合作,而且使湖南的革命从一开始就纳入了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革命范畴。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陆军大臣荫昌调第六镇李纯部南下,吴禄贞请求随军南下却被清廷拒绝。这时,屯兵滦州的张绍曾举行兵谏,要求双方停战、清政府实行立宪。清政府派吴禄贞前往平息,吴禄贞到了滦州后却鼓动张绍曾起义,策应武昌起义,颠覆清王朝,张绍曾犹豫不决。随即山西也爆发了革命,阎锡山被推为山西革命军都督,清廷调吴禄贞率第六镇前往镇压。吴禄贞却在娘子关与阎锡山会谈,组建“燕晋联军”,商定于11月7日共讨北京。11月2日,吴禄贞向清廷谎称山西民军已接受招安,并以“消弭战争”为由在石家庄扣留了北洋军运往湖北的军火,此举令清廷产生了怀疑。11月7日,吴禄贞被袁世凯秘密买凶杀死,年仅31岁。孙中山先生闻讯大恸,彻夜难眠。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在当时南北对峙、硝烟未散之际,孙中山把追怀吴禄贞烈士作为建国伊始的的首要大事,亲自批示,明令褒奖吴禄贞,确定以大将军例予以抚恤。同年3月24日,黄兴领衔发起在上海张园举行了隆重的“吴禄贞先烈殉国追悼大会”。此时,孙中山正处于“南北议和”的困境中,加上痛失肱股,欲亲往灵前一哭,无奈国事万烦,不能前往,乃含泪挥毫,撰写了情深意切的祭文,亲派总统府秘书长胡汉民前往代读。祭文回顾了当年在日本与吴禄贞的交往——“昔在东海,谈笑相逢”;并肯定了吴禄贞的历史功勋——“倡义江淮,建牙大通……关山万里,提兵燕蓟,壮心不已……建不世勋,恢复汉疆,邦基始建……”。后亲书“盖世之杰”一匾,表达了对亲密战友和学生吴禄贞的历史定论。

  孙中山与汉川辛亥志士

  二十世纪初,汉川马口镇的梁钟汉、梁耀汉、梁辉汉三兄弟深感小镇的天地太小,怀着排满兴汉的大志,相继赴日本留学。

  1903年梁耀汉率先来到日本,在经纬学堂学习。他受孙中山先生的教诲,与蓝天蔚在留学生中组织“义勇铁血团”,准备回国发动起义,推翻满清王朝。1905年梁耀汉回国后,在梁钟汉的帮助下,在武昌左二巷成立了“群学社”,作为联络军学各界同志的革命团体。同时,在武昌郎家巷开办了“明新公学”,作为培养革命后备力量的学校。1906年春,梁耀汉又在黄州成立了鸠译书社,秘密出版《孔孟心肝书》,宣传民权思想,为辛亥革命作前期的思想准备。后来,梁耀汉率“群学社”全体社员加入了“日知会”,实现了武汉的第一次革命力量大联合,这一壮举得到了孙中山先生的赞许。

  就在梁耀汉积极从事革命活动的同时,梁钟汉东渡日本,就读于矿路学堂。1906年7月,经黄兴介绍,由孙中山监誓,梁钟汉在日本人头山满家中宣誓加入了同盟会。同年10月,萍浏醴煤矿工人起,孙中山派遣梁钟汉与朱子龙、胡瑛等人回鄂与梁耀汉联络组织响应起义。因梁耀汉不在武汉,乃密邀群学社、日知会的刘静庵、季雨霖、何子植、周耀东、冯特民、任重远、黄警亚在汉阳伯牙台开会。会议商量决定,全体同志参加季雨霖招募的新兵营起事。然而,事机不密,被沔阳奸徒郭尧阶告发,梁钟汉、胡瑛、张难先、刘静庵、季雨霖等九人先后被捕入狱,群学社、明新公学均被查封,“日知会”也名存实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丙午之狱”。 

  当时,清吏认定梁耀汉是此案在逃主犯,命缉捕队长徐升率队,会同襄河水师多次至马口镇梁兴茂家中搜捕梁耀汉。一次,清兵进屋搜捕时,梁耀汉镇定地化妆成一个接受“施药”的病人从清吏眼皮下溜走。又有一次,梁耀汉在家中安睡,清吏突然进行搜捕,梁耀汉迅速钻进秘密地道。床被犹温,清军遍搜不着,认为梁耀汉会“土遁”,乃作罢。

  梁耀汉虽遭捕在逃,但仍致力对梁钟汉等九人进行营救。他求助美教会吴主教,呈请其公使转请清外务部致电鄂督,使狱中同志免去死刑;又与谭人凤联系,召集长江会党,设总部于九江,准备择期进攻武昌劫狱。后因内应乏人,狱中同志又不同意,联合长江会党进攻武昌的计划没有实现。1912年3月,梁耀汉遭宜昌驻军袭击身亡,梁钟汉闻讯十分悲痛,孙中山此时亦来汉,闻梁耀汉已逝,亲劝梁钟汉节哀为国。

  在汉川辛亥志士诸人中,除梁氏兄弟等深受孙中山信任的义士外,还有冯亚佛等人,他们也与孙中山先生有诸多交往。

  冯亚佛(1876 ̄1958),江川南湖人,1902年东渡日本,入弘文学院攻读社会学,投身反清斗争。1905年加入同盟会,奉孙中山之命,到南洋婆罗洲宣传革命,组织、发展同盟会员,任《中华日报》编辑,并经营酿酒事业,筹措革命经费,资助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武昌首义后,回鄂任都督府秘书。1913年,二次革命爆发,时任府河税局经理的冯亚佛偷偷将局内所存万余元拿出作为“讨袁”经费。二次革命失败后,被袁世凯列入捕杀名单,逃亡日本,参加“中华革命党”,之后受孙中山委派第二次赴南洋,办理党务。1917年,孙中山担任海陆军大元帅,任命冯亚佛为元帅府参议、秘书。1922年冯亚佛奉孙先生之命令去福建运动军民,开展革命工作。因协助孙中山有功,孙中山手书“天下为公”四字牌匾相赠。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