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蒋“大炮”高语罕先生二三事

辛亥革命网 2013-12-13 00:00 来源:人民政协报 作者:余成龙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高语罕原名高超。安徽寿县人,汉族。早年赴日本留学,入早稻田大学就读。1907年毕业回国,到安庆从事秘密反清活动。1911年辛亥革命后,任安

  高语罕(1888—1948)原名高超。安徽寿县人,汉族。早年赴日本留学,入早稻田大学就读。1907年毕业回国,到安庆从事秘密反清活动。1911年辛亥革命后,任安徽青年军秘书长,与陈独秀结识。1912年赴山东青岛任教。1915年后在上海以写作谋生,为《新青年》撰文。1923年春参与组织成立芜湖劳工会。在此前后加入中国共产党。8月与章伯钧等赴德国留学。1924年4月出席在武汉召开的国民党安徽省一大,被选为省党部执行委员。不久任国民党中央四川特派员,并任杨森第二十军党代表。6月任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秘书长。8月1日参加南昌起义,曾任革命委员会秘书。

  高语罕的祖上,曾是“淮南古镇”安徽寿县正阳关的一大富商。然到了他祖父那一辈已经败落。他的父亲是个私塾先生,一生苦苦攻读,却时运不济,连个秀才都没有考中。

  高语罕,1888年8月1日出生。1904年冬天,清政府举行最后一次科举考试,16岁的高语罕随同老师前往寿州赶考。张榜时,高语罕榜上有名,而他的老师却名落孙山。次年,高语罕离别家乡,考入安庆陆军测绘学堂,并参加了陈独秀等人领导的维新会(反清组织岳王会的外围社团)。在一首言志诗中,他吟道:“满目疮痍百感并,仓皇戎马一书生。他年若得沙场死,不作神仙气也平!”1908年11月22日,安徽新军马炮营队官(相当于连长)熊成基利用省城安庆防卫空虚,率领1000多人发动起义。起义失败后,高语罕的身份暴露,只得逃回家乡,在羹梅学堂(今寿县正阳中学)担任教师。“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的消息迅速传遍四方。身为芜湖省立五中学监的高语罕闻风而动,与刘希平等进步教师一起,积极联络,发起组织了声援北京的学生游行。但是,他们的义举却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5月6日,在西门詹家巷召开芜湖“学生联合会”和“教职员联合会”成立大会,决定次日上街游行。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学监姚慎思带头反对,说:“鄙人好文。身为女校学监,女生与男生在一起游行,有违男女授受不亲之古训。”身为两会的精神领袖,高语罕呼地一声站起,细目圆瞪,用拳头敲击桌子,反驳道:“鄙人好武!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男生爱国,女生也是国民,也应该爱国。为什么男女不能在一起游行?请问姚先生,你的年纪不大,胡子也不长,为何每天都和女生待在一起?你为什么不避嫌?”姚慎思被驳得满脸羞红,夺门而逃。“五四”运动在江城芜湖开展得波澜壮阔,高语罕的学生李克农、蒋光慈、钱杏邨(阿英)、曹渊等,都成长为革命洪流中的闯将。

  后来,高语罕的老乡、同事朱蕴山(曾任民革中央主席、第五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回忆说:“安徽的新文化运动,实际上是从芜湖五中开始……与刘希平、高语罕两位老师分不开的。”

  1920年10月,作为陈独秀的挚友、李大钊的早稻田大学同学,高语罕参加了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共第一批党员。两年后,高语罕留学德国,并与张申府等人一起组建了中共旅欧总支部。在《九死一生记》中,他回忆道:“每逢星期六或星期日,大家要聚餐一次,时常不离伴的,大概是叔隐、太朴、师亮、朱德夫妇和我”。

  国共合作初期,革命形势的发展为有志青年搭建了施展抱负的舞台。旅欧的共产党人响应召唤,纷纷回国。周恩来成为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聂荣臻成为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高语罕则担任了黄埔军校政治主任教官、入伍生部少将党代表兼共产党黄埔党团书记,还兼任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政治训练主任(所长是毛泽东)。在国民党二届一中全会上,他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委。高语罕对于看不惯的现象既敢怒,也敢言。一次,黄埔军校召开座谈会,桌子上摆满了水果、点心,高语罕进了会场就提出批评:开会是工作,又不是请客,革命经济很困难,何必这么铺张。蒋介石十分尴尬。还有一次,他指出:改造整个社会,不是光靠打倒几个人就行了。我们目前是要打倒北京的伪执政段祺瑞,但如果不注意肃清我们阵线内部的反革命分子和反革命思想,南方恐怕也会出现段祺瑞。蒋介石倘若有反革命的思想和行为,我们也会以对待段祺瑞的态度,对待他,打倒他!由于他心直口快,多次公开批评蒋介石,被誉为“大炮”,并与邓演达、张治中和恽代英一起,被蒋斥责为“黄埔四凶”。

  但是,高语罕“抗上”却爱下,他讲授的《政治学概论》,旁征博引,妙语连珠,深受学员的欢迎。在《黄埔旧事》中,聂荣臻写道:高语罕刚从欧洲回来不久,穿的是一件普通西装,戴一顶鸭舌便帽,架着一副高度的近视眼镜,为人十分和蔼,“遇到接近他的人,十九都是他先打招呼”。由于很多青年都读过他的《白话书信》,再加上他的讲课通俗、风趣,与恽代英、萧楚女等人一样,是“当时最受欢迎的政治教官”。

  1927年5月21日,长沙发生“马日事变”,大批共产党人四处逃亡。7月下旬,高语罕辗转到了九江,住在甘棠湖烟水亭。7月25日,为保密起见,高语罕、贺龙、叶挺、叶剑英、廖乾吾等5人租了一条游船,在甘棠湖上一边游览,一边策划南昌起义,并受命起草《中央委员宣言》。起义失败后,陈独秀被解除了总书记职务;后来,高语罕等因为反对“武装保卫苏联”等极左政策,被打成“托派”,开除党籍。

  远离政治以后,高语罕猫在上海的亭子间,专心著述。这个时候,唯一让他感到欣慰的是女医生王丽立走进了他的生活,两个人在虹口区提篮桥和汇山路之间租房栖身。白天,王丽立去大马路南洋大药房挂牌行医,高语罕在家里奋笔疾书,煮字疗饥;晚上,两个人逛公园、喝咖啡,享受着难得的闲散时光。

  据统计,到1936年,高语罕连续出版了20来种图书。为了预防不测,表明心迹,他还特意立下一份遗嘱:“予若以党争或其它变故及疾病而死,所有予之著作权皆赠与丽立。予之墓旁应留一棺之地,作丽立他年归结,藉践同分之约。”

  1936年冬季,著名报人陈彬和创办了一张《申报》(港版)。高语罕应邀前往香港,担任主笔。淞沪抗战的炮声一响,高语罕就按捺不住报国激情,辗转来到重庆,经黄埔军校同事、重庆行营主任顾祝同安排,做了一名“不参不议”的参议。仿佛被迎面泼了一盆冷水,高语罕心情不爽,却也知道蒋介石永不原谅他,心里只能是无可奈何。

  不久,他听到陈独秀被提前释放、移居江津的消息,便搬了过去。两家相距不是太远,人们经常可以看见山间小路、荷塘岸边,一高一矮悠然漫步,倾心交谈。高个子就是高语罕,矮个子就是陈独秀。

  1946年春天,高语罕搭乘新民报社租赁的轮船抵达南京,继续卖文为生。1948年3月,高语罕胃癌复发,卧床不起,无钱治疗,他曾想回正阳关养病,可是,当时国共两党正在打内战,江淮大地上兵荒马乱,出行不便,他就写了一封信给妹妹,请她到南京服侍自己。后来,病情恶化,他被过去在芜湖的学生王持华等人送进医院抢救。4月23日,溘然而逝。临终前,高语罕希望自己能够落叶归根。可是,由于经费困难等,最后,被安葬在南京南门外花神庙,与《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的墓隔路相对。墓碑由国民党元老于右任题写。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