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马声中第一篙——小记辛亥 “革命奇士”韩衍
辛亥革命网 2013-12-12 00:00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安庆黛云 查看:
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韩衍之名了。但实际上韩衍应该是一个被中国人特别是皖人永远铭记的名字——他在安徽辛亥革命的文化宣传、思想政治、军事组织等方面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韩衍原名重,字蓍伯,别号孤云,原籍江苏丹徒,后却公开声明改籍贯为安徽太和(何以如此,至今为谜)。韩衍的性情激越而柔靡,既是壮士,又是诗人。少年时期,他即才气横溢,志行卓越,为实业家学问家张謇器重,收为弟子,荐于北洋幕府任督练处文案。他晓悉小站练兵内幕,不满袁世凯为人,上书纠弹,知必不见容于袁氏,乃辗转至天津,后于1904年来到安徽当时省会安庆,先亦于督练公所任文案,不久即辞官以职业革命家的身份参加反清秘密团体“岳王会”,后随集体转入同盟会。
1907、08年,徐锡麟、熊成基起义先后失利。清主皖大吏搜迫日紧,党人四散。鉴此,韩衍先在近圣街5号组织“读书会”,后于1908年10月创办《安徽通俗公报》,以集合同志并进行革命宣传与组织工作。此举对皖省的起义和光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使韩衍成为“安庆方面的实际领导人”(朱蕴山手稿本:《过去集》)。报馆设在孝肃路萍萃楼客栈。严格意义上说,萍萃楼客栈是安庆辛亥革命重要的发源地, 1911年10月7日,武昌起义前三天,安庆起义的方案便在这里制定。
《安徽通俗公报》是辛亥革命前真正在安庆编辑出版并有一定影响的报纸(陈独秀创办的《安徽俗话报》编辑部先设在安庆,不久迁芜湖,印刷在上海;且于05年秋停刊),由陈白虚、孙养癯、高语罕、朱蕴山等参与编辑发行工作。报纸多发扬民意、揭露官僚贪贿,故为地方恶势力所深惧。1910年,因揭露方玉山对外出卖矿权,声援铜官山民众驱逐英矿师麦奎,报馆几度遭地痞骚扰,韩衍也被歹徒连刺五刀。该报被迫于11月停刊。
武昌起义爆发后,韩衍是安徽光复的主要策划者之一。安庆独立后出现了浔军乱皖、吴旸谷被杀的无政府状态,韩衍联络李德膏、史推恩等组织起“维持皖省统一机关处”并任秘书长,商定一切,维系人心,安庆局势,赖以初定。同时他还创办《安徽船》报作为革命喉舌,组建青年军维持地方治安。
《安徽船》由韩衍与陈独秀、易白沙在1912年2月创办,是民国成立后的安徽第一份省报,社址设在怀宁驿口。创刊号上,发表了韩衍一首诗:“怀宁驿口浪滔滔,万马声中第一篙;寄语诸君须坐稳,前途月黑正风高” 。在《发刊词》中他写道:“来来,我和你,算过了四千六百零九年的一本帐,还须赶个去路,前程持剑听风,倚天问水”。除《安徽船》外,韩衍还先后创办读者对象为青年军的《青年军报》,宗旨为“以言破坏则血洗乾坤,以言建设则以血造山河,公理所在,以身殉之,则以血饯是非”的《血报》。在这三家报纸上,韩衍以其锋芒毕露的犀利文字,发表了大量评议时政宣传革命思想的言论。可以这么说,在安徽辛亥革命运动中韩衍是功居第一的舆论家。
青年军的创立源自韩衍的“弹丸政治”。弹丸二字取炸弹与子弹之意。“须以一粒铁弹丸,使万众不苦饥”,“我一枪一弹以至仁杀至不仁。” ,他还有一句“杀机沸天地,仁爱在其中”,流传极广。当时南北和议正在酝酿之中,韩衍竭力反对和谈,誓师北伐,渴望“与君一扫匈奴窟,为执军前‘人’字旗”(他弃青天白日旗和五色旗而不用,独出心裁为青年军设计了一面“人”字军旗,这旗帜为红底上缀一黄色大“人”字)。南北和议后,袁氏排斥孙中山而独揽国政。韩衍捶胸顿足,对北洋官僚呼名指骂;同时谋扩充青年军以期光复。1912年4月,他路经一道山梁,却突遭歹徒狙击,身中数弹,伤重而死。
韩衍遇难后,《安徽船》报同人痛感悲愤,作《呈报韩君事迹并请旌恤文》(据传为陈独秀执笔)刊出,中云: “韩君以乞丐生涯,尽国民义务……其停辛伫苦,牺牲国事之劳,实不在熊成基、范传甲诸烈士之下。” 但此文刊出后,再无下文,烈士遗体被草草掩埋在北门的大龙山中。陈独秀流亡日本时又写过《孤云传》怀念韩衍,发表在《甲寅》杂志上,这篇文字对他的遇难与身后事却曲笔带过。其原因何在?也许我们能从朱蕴山所写的两首挽诗中看出端倪:“如何箕豆竟相煎?雨泣神州又暮天。敌骑纵横君去早,双眸炯炯国门悬” 、“白刃相仇实可诛,同安岭下血模糊。人亡剩有诗篇在,夜半闻鸡拜董狐” 。原来,韩衍树起反袁旗帜让同盟会内部妥协派恨之入骨,而后来韩衍被刺身死,实际上是为军阀张勋、倪嗣冲长驱直下苏皖,为袁世凯复辟帝制扫清了道路。韩死后,孙毓筠称病辞职,不久赴京充任袁世凯总统府的高等顾问;柏文蔚继任皖督,解散了青年军,并焚毁“人”字旗。所以这位在辛亥革命时为安徽光复“虽黄金在案,白刃当胸,卒不以利害夺其志气”的革命奇士,一直以来却功绩湮没、忠烈不彰、昭名无闻!
“碧血藏来土未干,百年城郭有余寒。此身化作干将去,心似洪炉在人间。”在辛亥革命10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就让我们吟诵着韩衍的《吊徐伯荪》深切缅怀一下先生自己和其他前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