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南社社员胡石予
辛亥革命网 2013-12-05 00:00 来源:人民政协网 作者:马一平 查看:
在伟大的辛亥革命中,有许多革命志士是以发表演讲和运用手中的笔杆来宣传革命的,胡石予便是其中的一位。
胡石予是近代著名教育家、诗人、国学家和书画家,曾被国学大师吴江金松岑推崇为“江南三大儒”之一。1907年起任教苏州公立第一中学堂(今苏州市第一中学),教授国文和修身课达20余年。石予工丹青、善诗文,以文名素享盛誉。其毕生做诗万余首,著书百余卷。于辛亥年中秋节(1911.10.6)在高天梅、余天遂、柳亚子的介绍下加入南社,遂积极参加南社活动。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日)夜武昌起义消息传至姑苏后,欢欣鼓舞,密切关注革命形势发展,在苏州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讲,非常有鼓动力,听众常常报以热烈的掌声。每日看到报载重大新闻,作诗记之,积极用诗笔宣传辛亥革命,至12月29日选定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止,成《秋风诗》七律66首。其诗热情讴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辛亥革命志士,无情鞭挞昏庸腐败的清王朝统治者,表达了对袁世凯企图篡夺革命成果的担忧。今录四首,以见一斑:
(第1首)秋风吹客动高吟,江汉潮流发大音。纷递友书连牍写,多沽村酒满瓯斟。移山已竭回天力,誓日无忘报国心。慨想神州蒙豪杰,救时智勇尽深沉。
自注:辛亥八月十九日(10月10日),武昌起义,电达全国,所在震动。
(第19首)昔闻战伐千家哭,今见共和万众欢。编户白旗无定式,空闾红女尽来观。功深保障新开府,谊重贤劳故长官。却有望乡未归客,秋风羁旅在长安。
自注:程雪楼都督宣言,此身与吴中生死存亡共之。措置已定,都督府首悬白旗,阖城皆应,鸡犬不惊,街衢各铺户所制旗式不一,书“光复兴汉”、“民国万岁”者尤多,贫家单户有以旧巾一幅揭门外者,妇人孺子空巷来观。
(第29首)翘首金陵捷报闻,便当北伐建奇勋。交(矛+肖)新募僧腾客,幕府兼招娘子军。十万雄师战江汉,三边重镇会风云。且看饮马长城窟,一渡黄河扫寇氛。
自注:各路俟攻下南京,即当会师武汉。敢死队应募者日众,沪上又有女子北伐队之组织,由曹道新女士为之倡。
(第39首)捷报飞传一电通,欢声雷震万人同。共推民气东南盛,半出文豪鼓吹功。日试数千言论激,势当十万甲兵雄。精诚所至开金石,海噬山陬尽发蒙。
自注:各报始终鼓吹,其功不没,而尤以某报为最力。
《秋风诗》之《自序》曾收入《南社丛刻》第九集,诗稿的前一小部分曾发表于其好友陈去病当时创办之《民苏报》(一说《大汉报》,先生自序说《民苏报》,待考),陈去病每天捧读,不禁连连击节,以为有噌吰镗鞳之声,激赏不已。但不久因报纸停刊而止。胡石予生前特别珍视《秋风诗》,单独抄成一册珍藏。先生的高足顾颉刚先生生前将《秋风诗》比作杜甫之“诗史”,1978年曾拟抄录,并加补注,推荐给全国政协《文史资料选辑》刊用,然终因年老多病,未能如愿。
胡石予(1868-1938),名蕴,字介生,别署瘦鹤,昆山蓬朗镇人。早期任教于苏州草桥中学。胡石予学识渊博,能诗擅文,其诗清淡闲适,神似陆放翁。1912年(45岁)入南社,被尊为南社诗翁之一,柳亚子讶其诗才敏捷,以“八叉七步”称誉之。金松岑评其诗为:诗骨清而不染时习。
胡石予善丹青,尤擅画梅。常借物寄怀言志,气韵高雅飘逸。画梅见叶。画梅见梅实。画繁枝不补一花一蕊,是其作画之风格。抗战时因患丹毒,复染菌痢,病故于安徽铜陵章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