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首义参加者徐祖正

辛亥革命网 2013-12-05 00:00 来源:昆山日报 作者:陈兆弘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是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在叱咤风云的岁月里,多少志士仁人为国家兴亡,奋不顾身,投入革命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是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在叱咤风云的岁月里,多少志士仁人为国家兴亡,奋不顾身,投入革命。以昆山为例,有策动江苏独立、任北伐先锋团团长的朱葆诚;参加上海起义、任沪军政府书记的狄膺;担任粤军北伐总司令部参谋长的叶楚伧等,而亲身参加1911年10 月10日武昌首义的是徐祖正。

  徐祖正(1894~1978)字耀辰,号实中,昆山巴城人,世居巴城老街。他父亲徐梦鹰是一位教育家,曾创办昆新县立高等小学堂、培本女子学堂和昆山县立中学;徐祖正自己是大学教授;弟弟徐祖诒曾协助李宗仁指挥“台儿庄大捷”,是一位著名的抗日将令。徐梦鹰、徐祖正、徐祖诒被称为“巴城三徐”。

  《县志》记载:徐祖正于清宣统元年(1909)进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三年(1911)回乡,支持昆山西北乡农民组织“结福土地”,掀起7月11日数千灾民到巴城镇抢粮风潮。事败后,清政府密令缉捕首领。他被逼离家,遂赴武汉从军,参加了10月10日武昌起义。(《昆山县志》, 901页)

  徐祖正在辛亥年8月间抵达武汉,加入了湖北新军。“新军”是清末编练的现代陆军,借以支撑摇摇欲坠的清王朝统治。在同盟会等革命党人的积极活动下,各省新军中的下级军官和士兵,日益倾向革命。当时湖北新军共有官兵一万八千人,一部分在四川镇压“保路运动”,一部分分驻外地,留守在武汉三镇的仅七千人,其中三分之一的官兵拥护革命,情绪高涨。武汉革命党人深知这是起事的绝好机会,同盟会和文学社、共进会迅速联合起来,组成领导机构,拟定作战计划,决定武装起义。

  风声传出,引起了清朝官吏的警觉,下令收缴新军手中的子弹。10月9日,革命党人在汉口制造炸弹,不慎起火。湖广总督瑞澂下令紧闭城门,搜捕革命党人。当夜革命机关遭到查抄,刘复基、彭楚藩、杨宏胜3人被捕,次日遇害。

  反动派紧闭军营,按缴获的名册,捉拿新军中的革命分子,企图一网打尽。事不宜迟,与其待毙,不如反抗!10日夜7时,武昌新军工程第8营的革命党人熊秉坤等首先发难,打响第一枪,率众占领了楚望台军械库。10时许,分三路进攻,用重炮轰击督署,瑞澂从后园仓皇穴墙逃走。11日拂晓,革命军占领武昌。对岸汉口、汉阳的革命党人也闻风而动,3天之内,武汉三镇都在革命军掌控之中。惊天地、泣鬼神的武昌起义成功了!

  徐祖正到武汉从军,当一名新军战士,他一手握抢,一手拿《革命军》。这本书是同盟会员邹容所写,号召民众起来推翻满清统治,建立“中华共和国”,成为他入伍的信念。当年徐祖正才18岁,在武昌起义中,他臂缠白巾,勇敢战斗,为青春年华谱写了光荣的一页。

  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响应,不到3个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根据父亲的意见,徐祖正转道东北,赴日本留学。他攻读、研究的是文学。回国后,他积极投入“五四”新文学运动,潜心创作,发表新诗和诗论、长篇小说《兰生弟日记》、散文《山中杂记》等,并翻译《新生》(日本岛崎藤村著)和《四人及其他》(日本武者小路实笃著)。他的一组散文《山中杂记》,被选入《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周作人主编)和《现代名篇随笔丛选》第二卷(阿英主编)。在中国新文学运动的第一个十年(1917~1927)中,正式立传的作家共142人,徐祖正是唯一入围的昆山籍作家。

  从1922年起,徐祖正在北京高等师范和女子师范任讲师。1935年,赴欧洲深造,归国后,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兼英语教授。后转入北京大学,任文学院院长。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他在张家口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委工程学校任教。1952年,又回到北京大学,任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徐祖正在北大当教授将近40年,在他临终前,将自己珍藏多年的中外文书籍6226册,捐献给北京大学图书馆。他继承父业,为了祖国的教育事业,恪尽职守。

  徐祖正,值得家乡人深深铭记。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