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绍桢:从清军高级将领到革命者

辛亥革命网 2013-09-23 00:00 来源:金陵晚报 作者:姚聪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辛亥革命中,以镇一级高级军官为首,指挥所部反正军队攻打驻城清兵,是少有的重大事件。也正因此,徐绍桢被孙中山誉为“中华民国开国元

  徐绍桢其人

  对革命逐渐产生同情

  徐绍桢,字固卿,1861年6月生。原籍浙江钱塘,后祖辈在粤为幕,改籍广东番禺。徐绍桢在清末将领中“有知兵之称”,“尤长于兵事,近世新战术及各国军制、军学、军器,无不精研熟记,通其神明”,历任江西常备军统领、福建武备学堂总办、广东全省营务处总办、苏淞镇总兵和护理江北提督。

  1905年,清廷决定在全国编练新兵36个镇。郭必强研究员介绍说,当时新军一个镇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师,镇以下依次是协、标、营,相当于现在的旅、团、营,现在南京还能见到的“马标”、“标营”等地名,就是当年新军留下的痕迹。

  徐绍桢从日本考察军事回国后开始编练第九镇,官兵总数9044人。1908年,清廷举办“太湖秋操”,江南第九镇和湖北第八镇互为假想敌,结果人数少得多的第九镇获胜,徐绍桢名声大振,不仅获得慈禧接见、慰勉,还被提拔为副都统(相当于中将军衔)。

  应该说,作为传统仕途出身的读书人,徐绍桢曾寄希望于清廷通过自身变革以强国救民。清政府宣布仿行立宪后,他连续上奏,从政治、经济、军事、民生等方面为立宪救国献计献策。但清廷根本无意于立宪救国,自然不可能去理会他的美好设想。朝廷反应冷淡令徐绍桢热情大减。随后“皇族内阁”的出台,彻底暴露了清廷的立宪骗局。徐绍桢对清政府失望至极,这种失望情绪和怀才不遇的失落促使他不得不为自己的前途担忧,进而逐渐催生了他对革命的同情。

  对自己部队里革命党人的活动,徐绍桢大多采取宽容和默许的态度,关键时刻还尽力保护。

  由于第九镇士兵革命倾向明显,引起清朝官员和驻防骑兵的嫉恨,清政府对第九镇采取极端敌视的态度。由于武昌起义是由新军第八镇发动的,此前就被怀疑为革命党的新军第九镇遭到反动势力更加严密的防范,随即张人骏等以“打秋操”为名,将新军第九镇在宁部队编成一个战时混成协,移师驻城外秣陵关。

  秣陵关仓促起义

  只因要抢夺起义首功

  南京城是明代和太平天国故都、江南屏障,清朝在这里不但驻有两江总督、江南提督,还有统领驻防八旗、地位在总督之上的江宁将军。1911年江宁将军是满洲镶白旗人铁良,两江总督是素以保守著称的张人骏,江南提督则是后来被称为“辫帅”的张勋。这三大支旧军超过15000人,而当时驻扎南京的新军只有不到6000人。特别是,第九镇新军移驻城外之后,两江总督张人骏下令新军每人只发3粒子弹。无论从兵力、弹药还是后勤来看,第九镇新军与旧军相比处于极度劣势。

  在此情况下,尤其是上海方面弹药还没运送过来之际,徐绍桢为何选择在1911年11月8日仓促起义,以致惨败?南京师范大学吴讱撰文认为,徐绍桢指挥失误是秣陵关失败的根本原因,而指挥失误是由于对敌我双方的情况判断不准确所致。而如此迫不及待地发动起义,又和徐绍桢急于争夺起义首功欲做宁军都督密切相关。

  11月6日,张勋派代表与徐绍桢部下进行和平谈判,表示愿意反正,但是提出“不承认徐固卿,并请他离开江苏”,这当然不被徐绍帧接受。11月7日徐绍桢就率领全镇将士举行誓师大会,慷慨陈词:“以徒手之伍袭坚城,死耳。然事急矣,机不可逸,不则守军将逆击我。”并宣布立即起义,进攻雨花台,旋告失败。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