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革命外交家陈友仁

辛亥革命网 2017-11-21 10:49 来源:中山政协 作者:柳萌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在中国现代史和中国外交史上,有这样一位先生,他既不懂中文,了不会说中国话,但他操一口流利的英语,并以精通西方法律和坚决反帝的民

  在中国现代史和中国外交史上,有这样一位先生,他既不懂中文,也不会说中国话,但他操一口流利的英语,并以精通西方法律和坚决反帝的民族主义立场而著称。他曾几次担任中国政府外交部长,是孙中山先生的忠实信徒、著名的国民党左派人士、华侨报人和华侨革命外交家。是一位值得纪念的中国民族主革命的先驱者。

  陈友仁祖籍广东中山,1878年出生于特立尼达,从小接受英文教育,毕业于西班牙港的圣玛丽学院。1899年,陈友仁成为当地第一位华人律师。

  陈友仁虽然不懂中文,也不会说中国话,但他民族意识强烈,热爱祖国。辛亥革命爆发时他正在英国度假,闻讯后,他马上与人结伴回国,报效祖国。

  回国后,陈友仁参加孙中山组织的广东军政府,与廖仲恺、胡汉民等人同为孙先生的亲密助手。

  1922——1923年间,陈友仁任孙先生的外事顾问,参加了现代史上著名的“孙文——越飞越谈”。1924年11月,陈友仁又作为孙先生的英文秘书随同北上,协助工作。

  孙先生逝世后,陈友仁南下广东参加新组建的国民政府,并担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此时正值北伐高潮,陈友仁积极贯彻反帝反殖的外交方针,主持收回汉口、九江两地英租界,显露了外交才华,也开辟了国民政府外交的新纪元。

  1931年5月,汪精卫、孙科、唐绍仪、陈济棠等人在广州召开“非常会议”,另组国民党政府,陈友仁被委任为国民政府委员兼外交部长。“九·一八”后,宁粤再度合作,并于12月改组成立统一的日外交方针,但得不到南京国民党领导集团的支持,因而上任不足一月便愤而辞职。

  1933年,陈友仁支持联共反蒋的福建事变,并出任“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委员兼外交部长,但不久事变失败,陈友仁被通缉而流亡法国。此后,他身居巴黎,但仍心向祖国,并回国内多方联系,赞助建立统一战线和团结抗日。

  1938年10月,陈友仁与宋庆龄、何香涨的凝等人在香港联合致电南京国民政府,建议四项战方针,其中有一条即“遵守总理所定外交方针”。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蛰居港岛的陈友仁被日军拘捕转押上海,他多次断然拒绝日伪劝诱,保持民族骨气,从此被长期软禁。1944年5月,陈友仁因心脏病在上海病逝。一代革命先驱、外交英才经历坎坷,晚景凄凉,悲哉惜哉。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