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郑官应的交往
辛亥革命网 2013-09-04 00:00 来源:中山政协 作者:余蕴洁 肖嘉 查看:
孙中山(1866——1925)与郑官应(又名观应,1842——1922年)同为广东香山县人,两人的出生地翠亨村与雍陌乡相距仅三十里,由于两人改革社会、富强救国的愿望基本相同,所以在一段时间曾有交往,孙中山受过郑官应的思想影响,郑官应对孙中山也很推崇,半支持过孙中山。他们的关系一度是颇为密切的。
一八八三年,中法战争爆发。郑官应即辞去招商局总办职务,积极参加抗法斗争。但清政府在清军连连告捷的情况下草率收兵,于一八八五年四月与法国签订了“停战协定”。郑官应对于清政府的怯懦态度十分不满,除弊国强的愿望更加强烈。在以后的五年间,他多住在澳门,集中精力辑著成具有历史意义的《盛世危言》,表达了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以发展近代工商业,达到富强救国的思想,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在此期间,孙中山不断与郑官应就时局问题通信交换意见,思想上也曾受到其影响,设想通过社会政治和经济的改革,把中国从落后变成先进,从封建主义推进到资本主义,从贫弱变为富强。
一八九○年前后,孙中山就读于香港西医学院,经常往来于香港、澳门。一八九二年毕业后,他在澳门、广州以行医为掩护,开始了挽救民族危亡的政治活动。在此之前,郑官应在澳门除了辑著《盛世危言》外,由于体弱,还研习道术和医术,于一八九一年辑成《中外卫生要旨》。因此。孙、郑两人不仅在富强救国问题上有相同的一面,而且在中西医学方面也有共同的语言。郑官应的《盛世危言》中的《农功》篇是由孙中山执笔,再经郑官应酌加修改后辑入的。孙中山在《农功》中表示,“犹恐植物新法未精,尚欲游学欧洲,讲求新法,返国试办。”得到郑官应的赞赏,并热心地尽力给予帮助。一八九四年六月,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革新政治的主张。除托王韬和魏直牧写信辗转介绍外,还得到郑官应写信介绍给盛宣怀,请求转荐于李鸿章。郑官应在此信中称:
“敞邑有孙逸仙者,少年英俊,曩在香港考取英国医士留心医学,有志农桑生植之要术。欲游历法国,讲求养蚕之法,及游西北省履勘荒旷之区,招人开垦,免致华工受困于外洋。其志不可谓不高,其说亦颇切近,非若狂士之大言欺世者比。兹欲北游津门,上书傅相,一白其胸中之素蕴。弟特敢以尺函为介,俾其叩谒台端,尚祈进而教之……。”(夏东元《郑官应传》第117页)
除正函之外,后面附一“再启”,请为孙中山办理游学泰西的护照:
“再肃者,孙逸仙医士拟自备资斧先游泰西各国学习农务,艺成而后返中国与同志集资设书院教人;并拟游历新疆、琼州、台湾,招人开垦,嘱弟垦我公代求傅相转请总署给予游历泰西各国护照一约,俾到外国向该国处交部发给游学执照,以处遄行。想我公有心世道,必俯如所请也。”(引文同上)
由此可见,郑官应把孙中山引为“富强救国”的同道。但郑官应心目中“有心世道”的盛宣怀,却没有“俯如所请”,而是在信封上注明“孙医士事”字样了事,再没有下文。孙中山的雄心壮志得到了“当道不能保护,反为之阻遏”(《盛世危言·农功》卷3第39页)的结果。
由于上书之事没有得到理睬,促使孙中山认识到只有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才能救中国。在一九一一年,他领导了辛亥革命,终于结束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郑官应此时仍热心于经营工商业,并未投身反清革命,两人终于在政治上分道扬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