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论诗

辛亥革命网 2013-08-30 00:00 来源:中山政协 作者:中山政协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孙中山也是一位出色的诗人。虽然他流传于世的作品不多,但我们所见到的诗篇都是掷地有声的断金戛玉之作。本文不打算全面评价他的诗,只

 有这么一种说法:革命家们都是天生的诗人。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有宽广的襟怀、伟大的抱负、渊博的学识和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热情操。其实他们坎坷曲折的遭遇,大智大勇的壮举,本身就是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只要他们掌握了一定的做诗技巧,在戎马倥偬之际,偶尔吟作,必然是惊世骇俗的佳品。

  孙中山也是一位出色的诗人。虽然他流传于世的作品不多,但我们所见到的诗篇都是掷地有声的断金戛玉之作。本文不打算全面评价他的诗,只想扼要一谈他对诗的看法,亦即论诗。

  孙中山曾经指出:“中国诗之美,逾越各国。如三百篇以逮唐宋名家,有一韵数句,可演为彼方千数百言而不尽者;自非好诗。然如‘床前明月光’之句,谓妙于手偶得即可,惟非寻常人能道也。” (见《南社湘集》第8期附录)

  由此可见,孙中山的诗歌艺术观要点如下:

  一,重立意。若诗中无主脑,“涂饰无意味,自非好诗”。

  二,贵简约。对外国诗动辄千言,他是不以为然的。

  三,严格律。孙中山不赞成把格律视同束缚,而是认为:因为有了格律的规范,迫使诗人下苦功,从而把诗写得更“工巧”(当然,这需要有一个在掌握格律的基础上熟能生巧的过程)。从孙中山的这一番议论中,我们还可以发现,他对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式的诗作,虽然十分欣赏,却认为下是一般人可以学到的。所以,一般来说,要学诗还是先熟习格律为是。

  孙中山本人的诗作正是他的诗论的最生动的体现。请看他为革命烈士刘道一所写的挽诗:“半壁东南三楚雄,刘郎死去霸图空。尚余创业艰难甚,谁与斯人慷慨同!塞上秋风悲战马,神州落日泣哀鸿。何时痛饮黄龙酒,横揽江流一奠公。”缅怀战友的功绩,慨叹创业的艰难,却又对中华民族的光明前景充满坚定的信念。以严谨完美的七律形式写出,其沉郁雄奇之处,直逼杜甫、陆游。

  即使是只有尺幅之小的楹联,也还是可以看到孙中山的古典诗词艺术的深湛功力。例如,他在青年时代为新落成的新居(即现存的翠亨村中山故居)所题的“一椽得所,五桂安居”,虽是平实地落墨,其气势是决不逊于老杜所刻意勾勒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咏岳阳楼句)的。或者,孙中山在下笔前,眼前浮现的是波澜壮阔的珠江口金星门外的“二在争珠”的瑰丽奇景吧?

  再如他在1918年题赠给日本友人宫琦滔天的楹联:“环翠桥中虬髯客,涌金门外岳飞魂”,平仄妥贴,对仗工稳,虽只寥寥十四字,却在对景抒情中,透发出郁勃的“恢复中华”的英雄气慨,可谓千古佳构。

  孙中山对繁荣中国的诗歌艺术是寄予厚望的,“求得二千余年吾国之粹美”,便是他个人的追求及寄望于后来者的理想境界。虽然,为时代所囿,他的诗论形成于本世纪初,总的说来还没能突破传统诗论的影响,某些论点(例如应该重格律还是应该尚自然)还大可以争论,但是,重温他的诗论,对于今天我们应如何在诗歌艺术方面弘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仍有着很大的启迪意义。孙中山当年没有也不可能预見到“五四”以后新诗(即白话诗)的崛起。但是,尽管如此,重温他的诗论,今天的诗人(包括写新诗的)至少可以加强自己的民族自信心,在新诗的革新中不忘记传统,不妄自菲薄,不去盲目模仿照搬那些所谓的“现代派”的外国诗,去写些“留给下一个世纪读者欣赏”的东西。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