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藩事迹回忆(4)
辛亥革命网 2014-04-23 00:00 来源:湖南文史资料选辑第4集 作者:黄一欧 查看:
一九一八年一月上旬,湖南境内南北两军相持于新墙河两岸,战事陷于胶着状态。谭浩明以联军统帅的身份,下令湖南护法军进攻岳阳。湘军奋勇出击后,经过更番肉搏,于一月二十七日占领岳阳县城。当岳阳战事激烈时,北洋政府下令派曹锟为两湖宣抚使兼第一路总司令,张敬尧为援岳前敌总司令(及至护法军攻克岳阳,又改为攻岳前敌总司令);二月初,曹锟、张敬尧部开始与护法军交锋。其时,刘建藩的部队担任自新墙至平江南江桥九岭方面的防线,抵挡张敬尧部的进犯。他身先士卒,拚力抵抗,终能以寡敌众,遏止了北军向平江方面的进攻。并且越过九岭以北,在前沿阵地可以望见通城县城。三月初,战斗激烈进行,谭浩明仍安然坐镇长沙,让桂军精锐部队留驻后方,利用湘军替他挡头阵,他自己也一直不敢上前线督师。刘建藩认为平江方面可告无虞,而岳阳正面则兵力单薄,岌岌可危,他要我到长沙催谭浩明迅向岳阳前线增兵,扭转战局。我由平江赶到长沙,在设于督军署内的联军总部会见谭浩明。他那时对前方战局的演变毫无警惕,在总部办了很丰盛的酒席招待我,用前清官场应酬的一套老规矩请客就座,敬酒添菜,真使我感到有点意外。谭在席间的谈话也是不着边际的,当我转述了刘建藩的意见后,他仍对战局前途采取一种盲目的乐观态度。
三月十八日,岳阳复为北军攻陷,前线部队纷纷向长沙败退。与此同时,刘建藩所部也被迫由平江后撤。担任进扑平江的北军是张敬尧统率的皖系第七师,由通城越九岭经南江桥到平江县城,一路上烧杀掳掠,搞得鸡犬不宁。进城以后,张敬尧兽性发作,又采取“三天不封刀”的办法,纵容部属展开野蛮的抢劫和屠杀。北军占领岳阳、平江一周后,谭浩明从长沙撤走,准备退回广西。三月二十七日,北洋政府发表张敬尧为湖南督军,张部于三月底进入长沙。此时,北军又分三路向前推进:中路直军进攻衡山、衡阳;右翼第七师进攻湘乡、宝庆;左翼张怀芝部进攻醴陵、攸县。湘军被迫急速后撤,处于不利状态。刘建藩部集结于攸县一带,番号虽多,实际仅有三千多人枪。他因指挥作战操劳过度,有一段时间咯血很厉害,身体非常消瘦。
株洲殒命
四月下旬,北军张怀芝部占领醴陵、攸县后,继续西进,在攸县附近遭到刘建藩部的猛烈反攻,一触即溃,分路逃窜。南军乘胜追击,占领黄土岭,一鼓而下醴陵、株洲,前锋直薄易家湾。五月五日早晨,刘建藩赶到了株洲南站,忽见北站对面山头伏兵涌出,旌旂蔽山谷。他冒着枪林弹雨越过在齐家桥下游的港口便桥,准备向株洲老街退却后再迂回侧击。不意桥窄人多,失足落水,惨遭溺毙。
湘军反攻大捷,忽失良将,一时军心混乱,顿形动摇。但是北军当时并不知道刘建藩已经牺牲,五月中旬,还谣传他到了郴县,直到五月底才确知他已光荣殉难了。
刘建藩死后,滇军总司令李根源发出通电告哀;钮永建通电各方表彰功绩;广州非常国会议员发起公祭;程潜追念死友,作有挽诗:“……选锋扼攸醴,始焉报捷书。追逐下株洲,穷寇终负嵎。逆众势再振,孤军陷泥涂。堂堂宫彭才,殒命在须臾。……”
刘建藩的遗体,当时收葬醴陵乡间。一九一九年夏,谭延闿眷怀逝者,在零陵芝城第一山建护国祠,肖象祀之,并撰《零陵护国祠之碑》,表彰刘建藩的护法功绩。一九二〇年驱张以后,谭三次督湘,于十月十七日迁葬刘建藩遗体于长沙岳麓山,题墓门曰:“护国元勋”。广东军政府追赠陆军中将。
刘建藩的妻子易氏,醴陵人,一九一三年在乡间病故。女儿刘英,广东中山大学文学院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