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醴陵人:会党领袖马福益

辛亥革命网 2014-04-15 00:00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徐峰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一百年前,武昌城起义枪响,全国响应,一举埋葬了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成为近代中国探索民主革命救国道路的先声。湖南是辛亥革命的首

  一百年前,武昌城起义枪响,全国响应,一举埋葬了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成为近代中国探索民主革命救国道路的先声。湖南是辛亥革命的首应之地,也是许多辛亥革命人物的故乡。在众多的辛亥革命人物中,就有渌江畔走出来的醴陵人。

  会党领袖马福益

  随着鸦片战争的炮火轰开清朝闭关锁国的大门,湖南成为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交通要冲。地处湘赣边陲的醴陵成为湖南战略要地,湖南境内的第一条铁路——株萍铁路就经过醴陵。1891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建汉冶萍钢铁公司,炼钢厂在湖北汉阳,生铁出在湖北大冶,炼钢需要的焦煤则由江西萍乡的安源煤矿供给。为方便运煤,1899年,张之洞修建由萍乡矿区至湖南株洲的铁路,1905年12月,全长89公里的株萍铁路全线竣工。自此以后,萍乡的煤便由株洲转水路出洞庭运到汉阳。今天的人们对89公里铁路可能不以为然,但如果知道从1881年修建第一条铁路到1911年清政府垮台的30多年里,全国18个省市仅修筑了9137公里铁路时,我们才能掂量出它的分量。正是因为它,醴陵和近代工业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经济文化发达之地。正是因为它,黄兴注意到了安源的路矿工人,注意到醴陵均楚人马福益,这个清末湖南省势力和影响最大的会党首领。

  马福益生于湘潭县碧水湾佃农家,后迁居醴陵均楚瓦子街,务农。幼时读过几年私塾,及长,魁梧有胆略,以侠义著名于乡,富于反抗精神,听长辈讲清吏压迫百姓之事,就说“既是要死,何不聚众反抗”。成年后,与父分居,携妻迁居渌口(今属株洲县)。曾在湘潭雷打石石灰窑打工,为总工头,处理纠纷得力,甚得人心。参加以反清复明为宗旨的民间组织——哥老会,不徇私情,按会规办事,会众倾服。当时,流氓、地痞、盗贼、小偷麇集渌口,屡起事端。在商会要求下,马福益宴请各会党首领,厘定条规,维护秩序,从此市面安定,马因此声誉鹊起。1891年,马福益创立“回龙山”,开堂收徒近万,势力遍步醴陵、湘潭、浏阳等县,远及江西、湖北。1894年,马福益由闽、赣、湘、鄂四省“洪江会”推为领袖, 1897年又被湖南、湖北两省哥老会各个山堂推选为龙头大爷,成为清末长江中下游地区极有势力和影响力的会党领袖。马福益纪律严明,会党成员对他既敬又怕,威望日增。辛亥革命先驱、曾任渌江高等小学堂监督的刘揆一当时就认为:马福益与洪江会党不肯枉法与视死如归,足为吾辈革命所取法。

  借助会党力量反清闹革命,是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党人早期的主要措施。1899年冬,孙中山派毕永年回湘联络会党,马福益即派李云彪、杨鸿钧、张尧卿赴香港与兴中会接洽,共谋革命。1900年,唐才常组织自立军,联络会党起事,马福益组织会众参与,并派人担任东、南、西、北四路总统。虽然自立军事件失败了,但他并未放弃反清志愿,反而更加坚决、积极,总是砺兵秣马,伺机再起。

  1904年,黄兴、陈天华、刘揆一等创华兴会于长沙,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宗旨,另设同仇会,以联络会党。刘揆一盛赞会党旨在反清、团结仗义,劝黄兴联络马福益共图大事。黄兴遂派刘揆一的弟弟刘道一携亲笔信至湘潭,策动马福益共举大义。马福益表示“唯命是听”,并邀请黄兴面议。这年春天的一个风雪交加之夜,黄兴在刘揆一陪同下,身穿短衣,脚着钉鞋,头戴斗笠,步行三十余里,与马福益相见于湘潭茶园铺矿山一山洞中。马福益在矿山周围布置了会党成员严密防守,还命人在山凹雪深的地方挖了一个土坑,埋了几只雄鸡。在山洞里,黄兴与马福益正式结义,熊熊柴火将雄鸡烤熟后,就开怀畅饮,共议反清大计。他们商定,当年十月初十即慈禧70岁生日那天,在长沙炸死祝寿的文武官员,然后趁机起事夺取省城。起事以黄兴为主帅,刘揆一、马福益分任正副指挥,省城以武备学堂学生联系新旧各军为主,省城外以会堂为主,组成浏阳醴陵军、衡州军、常德军、岳州军、宝庆军五路策应,由华兴会派遣各路指挥和监军。回来时,黄兴十分兴奋,写下了“结义凭杯酒,驱胡等割鸡”的诗句。

  和黄兴会谈后不久,马福益就在雷打石的王龙山某寺正式开堂。不久,黄兴派刘揆一持慰问信,并以白马一匹、酒肉和布匹若干作为贺礼,前往慰勉。马福益清点礼物时,发现有手枪、长枪、子弹藏于其中,异常高兴。刘揆一教马福益使用手枪,并传达黄兴指示,要他尽快将会众编练成作战部队,并尽可能使会党成员参加正规军队,待时机成熟时发动起义。马福益表示遵令照办。此后,他一方面选拔身体强壮有才干的会党成员统率会众,并常于夜半在山林中演习军事,一方面自己经常骑马往来浏阳、萍乡各地,进行起义组织工作。

  农历八月十四日,黄兴、刘揆一等华兴会骨干前往浏阳普迹镇再度与马福益会面,陈天华化名郑天然从南昌赶来参加了这次会见。马福益将其主要部属姜守旦、龚春台、冯乃古一一引见。这一天是普迹的牛马交易大会,黄兴是要借此机会为马福益授少将衔。刘揆一代表黄兴主持了授衔仪式,并赠送长枪20支、手枪40支、马40匹。当时决定,等大批枪械从上海运来后,立即发动起义。由于这次授衔“仪式庄严、观者如堵”,对革命运动起了极大宣传鼓动作用。自此以后,相继加入哥老会的成员,非常踊跃,约有十多万。华兴会与哥老会的频繁活动,引起清吏注意,加紧了侦缉搜捕。九月初,一些会党头目先后在湘潭、醴陵、长沙等地被捕,加上有人告密,事机尽泄,清吏按名搜捕。黄兴、刘揆一得党人救援逃赴上海,随后远走日本,马福益则避逃广西,起义流产。这年为甲辰年,史称“甲辰起义”。

  1905年,马福益化名陈佑衡,由广西返湘,以洪江为根据地重新部署起义,还派人去上海,重新与黄兴取得联络。信中说:“前之失业,半由于党人不慎所致,深自愧恨。今欲集洪会各派之精锐于洪江,作孤注一掷举之势,希派人指挥。” 黄兴、刘揆一等接到信后商量,认为洪江是多山偏僻地区,作战时既能进功,又能防守,可作持久之战,还可以此为中心,向四面八方的革命力量发出号召,共同进行革命活动,所以非常赞成这一意见。黄兴、刘揆一等人于1905年3月从上海至汉阳,取出原来寄存在此的43支长枪、7排子弹,密藏在船舱底下,准备送至洪江。谁知刚抵沅陵,被厘卡搜出枪弹,黄兴、刘揆一等与卡兵博斗,天黑才得以脱险,但事情已经暴露,起义又流产。

  马福益辗转回湘东,联络旧部,以图再起。在萍乡车站被清兵发觉,手刃清兵六人后,因寡不敌众被捕。解往长沙时,清吏残忍地用铁丝穿过他的锁骨,以防逃脱。入狱后,马福益被打得体无完肤,奄奄一息,但坚不招供,慷慨陈词:“革满人的命,为汉人复仇,我一人杀头,有四万万同胞接着起来,只要冤仇得报,死而无怨!”为保护狱中的革命同志,他除承认自己与华兴会首领有关系以外,竭力证明他人与华兴会没有关系,一些同志得以出狱。与他同时被捕的谭菊生,便是这样出狱的。三月十六日,被捕第三天,马福益英勇就义,终年40岁。马福益遇害的消息传到日本,黄兴等华兴会员深为悲愤,在东京开了一次大的追悼会,还把马福益制定的军纪十条发行十多万册,广为流传。日本各界对他的革命行动也极为称赞,称其为“支那革命的先驱”,报上还刊载着他就义时的照片。

  马福益从结识黄兴投入民主革命到被捕就义,虽只有短暂的一年时间,却是他生涯最重要的时期。他一生闯荡江湖,尽管声名赫赫,终归只是一个草寇英雄。正是黄兴与他“结义”,引导他投身民主革命事业,才使他的江湖生涯发出耀人光彩并留名青史。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