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锷:为四万万同胞争人格(2)
辛亥革命网 2014-03-18 00:00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文热心 查看:
蔡锷组织指挥的四川战役,在整个护国战争中,堪称精彩的一幕。3月16日,蔡锷令右翼赵又新梯团自白节滩经双合场进攻纳溪侧背,为主攻;中路顾品珍梯团一部由渠坝驿沿叙永河向纳溪正面佯攻,朱德、张煦两支队从侧翼向兰田坝迂回前进,阻击泸州援纳溪之敌,刘存厚师进规牛滚场,威胁江安守敌,掩护主力进攻纳溪。17日,几路部队同时向敌发起进攻,连战皆捷,朱德一路甚至挺进到距泸州仅几公里的地方。经此一战,袁军主力“第七师将校伤亡殆尽,士兵损失过半,已无再战能力。”护国军以弱于敌人的兵力,在饷弹两缺、后方接济时断的情况下,与号称精锐的北洋军奋战数月,虽没有夺占泸州,却牵制住了敌军主力,阻止了敌军的推进,有力地配合了其他方向军队的行动,推动了全国反帝制运动的发展壮大。
3月22日,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袁军泸州前线总司令张敬尧,见胜利无望,也在3月31日与蔡锷达成停战协议。
由于袁世凯在6月6日忧郁地死去,护国战争也随之结束。
“中国士官三杰”之一
虽然勒石上的文字只写了蔡锷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而只有孙中山那副挽联——“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勾勒出了一代名将的风采。
1902年11月,蔡锷考入东京陆军士官学校。他思想活跃,成绩突出,与同学蒋百里、张孝准,同被称为“中国士官三杰”。当时,他抱着从改革军事入手,帮助清廷革除弊政,借以实现富国强兵的理想。
1904年初,蔡锷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归国。先后应聘任江西随军学堂监督,广西新军总参谋官兼总教练官、测绘学堂堂长、陆军小学总办等职。年轻英俊的蔡锷,脚穿长统靴,腰挎指挥刀,每天扬鞭跃马,威风凛凛,指挥练兵。他讲解精辟,技艺娴熟,要求严格,深受官兵敬佩,被赞誉为“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不久,云南总督李经羲聘请他到云南担任军职。
1911年夏天,蔡锷在云南编撰出版重要军事著作《曾胡治兵语录》。该书浓缩萃取曾国藩、胡林翼两人的带兵心得。当时的青年军人蒋介石如获至宝,推崇备至,日夜研读揣摩。若干年后,蒋介石出任黄埔军校校长,将《曾胡治兵语录》列为学员们的必读典籍。
在滇任都督期间,蔡锷看到“英窥西藏,法窥滇黔桂粤之谋日迫,边陲多故,危机已伏。若屏藩不固,国将不国。”为此,他亲自担任主编,拟定了数万言的《五省边防计划》,即西南边防协同作战计划。该计划指出,中华民国虽然已经建立,但“内讧未靖,外患思乘”,列强侵吞中国之心不死。除沙俄日本在东、北部边境地区屡挑事端外,英国侵略者也不断从印度以武力干涉西藏,法国也往越南增兵,企图进犯滇桂。在此情况下,“西南边要尤陷危险,民国全局殆哉岌岌”。因此,蔡锷呼吁滇、川、黔、桂、粤五省实行军事联合,以便随时抗击英法侵略者的军事侵略,保卫新生的共和国。这份计划草案分三编十章,分别对五省联合军的兵力编成、作战区域和协同办法,军队的集中,展开和作战步骤,以及战前准备,兵站设置,战场建设等重大问题,作了详细的阐述和具体的规定。它在当时虽然未能实行,却充分具体地体现了蔡锷的战区战略思想。
1913年10月,蔡锷被袁世凯调到北京,任全国经界局督办。他一方面领导经界局工作,一方面仍热心于军事学术活动。他与蒋百里、阎锡山等11人组织军事研究会,深入研究各种军事学术问题。其间,他不断上书袁世凯,为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献计献策,表达了他希望建设一支强大武装力量的强烈愿望。然而,野心勃勃的袁世凯,不仅对蔡锷改革军事的热望不予理睬,反而倒行逆施,疯狂地进行军事独裁和复辟帝制活动。
史家评论说,蔡锷在短暂的一生中,于军事理论和战争实践方面都作出了较突出的贡献。特别是在护国战争中,他抱病参战,指挥劣势军队顶住了优势敌人的进攻,逼迫敌军停战议和……在作战指导方面,他注意及时总结经验,根据战场态势的变化,及时修改作战计划,调整兵力部署,力求主动,避免被动,基本体现了他自己所主张的“因时以制宜,审势以求当,未可稍有拘滞”的战争指导思想。
民国国葬第一人
秋风阵阵,万木相和,仿佛向人们讲述当年的这幕故事。
那是1916年,蔡锷拖着病体指挥护国战争。战争结束,他也病倒了。11月8日,一代伟人在日本福冈长逝,年仅34岁。同为“中国士官三杰”之一的蒋百里当时也在日本,在蔡死后拍回国的电报对蔡锷之逝作了如此述评:“一年以来,公恶衣菲食以戕其身,早作夜息以伤其神。临终之际,犹以未能裹尸为恨。然蔡公身虽未死于疆场,实与阵亡者一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