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义烈士刘复基:子胥头悬眼尚睁(3)
辛亥革命网 2014-03-18 00:00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文热心 查看:
正当武昌起义筹备紧锣密鼓之际,1911年9月中旬,湖广总督瑞瀓得到密报后,来了“釜底抽薪”和“一石二鸟”,将29标3营,41标1营、3营和马队8标3营分别调往郧阳、宜昌、岳州和襄阳等地。在这之前,他还将革命党人势力雄厚的新军31标、32标以镇压“保路运动”的名义而先后调往四川。
针对急骤变化的形势,9月20日,刘复基主持“召集各代表在小朝街机关部开会讨论应付之策”。他除要求革命党人“努力奋斗,以期突破此严重危局”,并且正确地分析了新军外调的得失,指出“一旦武昌起义,分驻各处同志,能迅即响应,其效更大”。接着,他调兵遣将,安排专人与随部队外调的代表联络。代表会鉴于蒋翊武所在部队出防岳州,蒋“势必随往”,必须择人代理蒋职。按章程应由原文学社副社长王宪章代任,而代表们都表示,由于“目前事势急迫,请王宪章、刘复基二同志共任之”。 革命党人对刘复基的信赖由此“可见一斑”。
9月24日,革命党人在武昌胭脂巷11号召开秘密会议,研究起义之事。由于起义总司令蒋翊武已随41标3营左队驻防岳州,会议由参谋长孙武主持。刘复基在会上报告了由他拟定的起义总行动计划。计划明确地规定了各标、营革命党人起义时的指挥人员、攻击目标和行动路线。此时,刘复基与共进会骨干邓玉麟一道,以常驻军事筹备员身份驻部办公,“为指挥部的实际负责人”。总指挥蒋翊武不在武汉,孙武虽为参谋长,“实际上邓玉麟等于是孙的参谋长,刘复基又等于是邓的参谋长”可见参谋来参谋去,最后仍倚重刘复基作出决策。因此,“各代表都兴奋地接受了这个计划”。革命党人在武昌首义胜利以后,无不感慨,认为这个计划是“最重要的决议”,“后来到八月十九(农历)发动时,虽然消息隔绝,仍能一致动作,完成任务,就因为有了这个计划作为基础”。因此,革命党人称赞刘复基,就是武昌起义中“运筹于惟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诸葛亮。
武昌起义筹备工作就绪之际,刘复基等人一边派居正、杨玉如赴沪邀黄兴、宋教仁来鄂主持大计,一边派李擎甫去岳州邀蒋翊武回鄂相商起义事宜。
10月9日晨,蒋翊武赶回武昌总指挥部。刘复基通报近来湖北革命形势发展情况,以黄兴曾来电约九月初(公历10月底)11省同时起义,但“本社同志以过迟恐致误事”,主张抓紧起义。蒋翊武根据已经通过的起义计划,下令是晚12时正式行动。
虽然,这一夜因发生变故,起义未能发动,而10月10日夜里爆发的武昌起义的主要进程,基本上是依照蒋、刘事先拟订的这个起义总行动计划进行的,并取得了胜利。
“子胥头悬眼尚睁”
“孝孺舌断血成碧,子胥头悬眼尚睁。革命未成遗恨在,江流呜咽作悲鸣。”这是武昌起义成功后,报上刊发的纪念首义三烈士的祭诗。
刘复基等三烈士牺牲在革命胜利的前夜,所以后来鄂军政府为纪念刘、彭、杨等烈士,于他们就义处——原湖广总署东辕门修建了“三烈亭”。武昌有一条从平湖门至阅马厂的东西行马路,叫做彭刘杨路,也是为纪念刘复基等三位烈士的。在阅马场与彭刘杨路交界处还塑有彭刘杨烈士像。
在他的家乡常德,建有首义小学、烈士祠,以纪念武昌首义的组织领导人刘复基等。
刘复基虽然只是一个生命个体,可是从武昌起义全过程来看,这个生命个体具有非同一般的能量,如果不是他文学社中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如果不是他在整个起义计划中作为“实际主帅”作用、如果不是他在关键时刻促成起义发动,武昌起义能如此顺畅?如果不是他以鲜血和生命激起新军的义愤,武昌起义能在要紧时发动?
历史不允许假设。如果允许假设,试想要是刘复基没有倒在胜利前夜,那么以他的智慧,武昌首义后的走势是否会不完全是后来那样?
刘复基的生命之火只燃烧了27年。他就像一个火把,在黑暗的寒夜里燃烧得是那么光亮、那么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