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老人梁镜球

辛亥革命网 2020-06-19 10:29 来源:惠州市惠城区人民政府网 作者:曾朝明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辛亥革命老人梁镜球先生,惠州市人。清末废科举,兴学堂,光绪二十九年,清政府把丰湖书院改办为惠州府中学堂,梁镜球考入该学堂,是甲

  辛亥革命老人梁镜球先生(1885—1983),惠州市人。清末废科举,兴学堂,光绪二十九年(1903),清政府把丰湖书院改办为惠州府中学堂,梁镜球(又名梁迺澄)考入该学堂,是甲级生。1907年孙中山派留学回国的同盟会员郭公接到惠州府中学堂,以体育教师作掩护,从事宣传组织革命活动。1908年介绍最积极的梁镜球、李子光等并联络同学80多人加入了同盟会。同时,梁创立学生自治会,并被各班一致推选为会长,他公然以自治会名义,向政府领得毛瑟枪50支,假作体育操练之用,还暗中自制炸药,隐藏于三江书院(今塘尾街),准备光复惠州。为了准备革命起义,梁与广州主持人姚雨平密商,请香港黄兴拨给一批驳壳枪,由陈甫仁、严德明等运回惠州应用,不料在惠阳澳头登陆,被清军查获失事。

  提督秦秉直侦悉运枪械案为梁镜球主谋,遂悬红通缉。梁乃与同学李子光乘黑夜偷运邑人李勉周所捐献之短枪14支至广州,交姚雨平作广州起义战斗之用。适遇海丰籍同学林典煌,介绍与陈炯明相见。陈早知梁在东江行动积极,智勇过人,遂派梁在广州莲塘街组织一军事机关,暗与各方联系。是时革命风声日紧,清吏搜查更严,幸得革命志士莫纪彭派两位女同志到莲塘街机关,假作眷属,藉以掩护。可惜枪械尚未发到,而3月29日,广州发起围攻督署之役,梁镜球不顾危险,凭自制之曲尺手枪,抱着牺牲精神参战,结果与队员4人均受伤,其中开平人李雁南因伤重而殉难,名列七十二烈士之一。梁被迫退回机关,另图他计,幸得何少卿女同志相助,乔装夫妇,带同脱险退至香港。

  梁镜球革命意志坚定,从未懈怠,不久又化名黄剑仇,深入归善、博罗、河源、东莞等县,联络地方豪杰、革命志士,鼓动起义,卓有成效。但自黄花岗起义后,留港同志因经济奇困,不能大举。适华侨林激真由外洋到港,慷慨捐出3万余元支援革命,并由领导东江起义的陈炯明、邓铿,派丘耀西偕同三位能装制炸弹之女同志到博罗与梁先生联系,商议东江起义事宜。并决定于农历9月15日惠州与博罗同时发动起义。

  在梁镜球等直接率领指挥下,按时在博罗组织起义,于17日攻入县城,因作战奋勇,迫使博罗知县蔡国英投降,生擒巡房营统领何镜廷,随即急派参加起义民众武装,组织据守,加强戒备,截敌增援。半夜,果如梁先生所料,百余清兵由广州乘船至博罗苏村,义军即予截击,清兵大惊,立即退回石龙。总兵李世桂急电两广总督张鸣岐,惊呼:“东江寸步不能行”,情势危急。

  博罗起义成功,对动摇惠州清军帮助甚大。惠州方面,同盟会员陈炯明、邓铿、陈经等汇合组织3000多人,由淡水、永湖、马安分三路挺进惠州,队伍浩浩荡荡,势不可挡,迫使提督秦秉直献城投降。

  东江大地光复后,梁认为天下已定,应作北伐之计,乃往惠州面见陈炯明于革命临时司令部之县城学宫(今高级中学),共商天下大计。陈炯明席地而坐,见梁镜球至,即站起欢迎曰:“好兄弟,你不是军人出身,打起仗来,却真是了不起,此后扫荡中原,少不得你此种人才,请和我一齐到广州训练十万精兵,统率北伐,为国效劳。”梁得陈如此推崇,慨然允诺,决心为国干一番大事。不久,随东江大军赴广州,陈炯明升为广东副都督,但各省亦纷纷独立,清社已覆,出兵北伐无形自消。

  辛亥革命后,梁不慕名利,认为清室倾覆,民族重光,复国之志已酬,乃退居在野,致力于文化教育事业,在广州五仙门创立女子师范学校。待学校已成,政府拨款已定,即交由有关人员管理,他又移居香港。直至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全面爆发抗日战争,抗日军兴,他又投入战斗,加入美国在兴宁之航空队,参赞戎机。1945年8月,日军投降后,他又回港岛,安居如故。

  综观此革命老人,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功成身退,淡泊自甘,高风亮节,令人崇敬。1976年欣逢梁镜球先生91岁高龄之日,海内外人士及先生友好,或以诗文赞扬,或联合欢宴祝贺。侨港惠州同乡总会为其祝寿,祝词称:“邑彦梁镜球先生,家声源于安定,族望著乎循州,丁年力学,雅好诗书,壮岁加盟,中兴汉族;黄花岗上,振革命之雄风,督府衙前,洒冲锋之热血,勋垂国史,名登秘阁。如今欣逢先生百龄开一良辰,仰望星辉南极,长开益寿之花……。”

  梁镜球先生爱国爱乡,1981年8月,在其96岁高龄之际,毅然从香港回到广州,同年10月,应邀参加广东省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活动,并被安排为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后回原籍惠州定居,在惠州西湖畔(今五四路)修建新居,安度晚年。1983年1月10日,在惠州谢世,享年98岁。

  资料来源:

  1、梁镜球著《青年宝鉴》。

  2、侨港惠州同乡总会纪念特刊。

  (原载1998年《惠城文史资料》第十四辑,惠城区政协文史委员会编)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