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雅雨:辛亥喋血 弟子不凡(2)

辛亥革命网 2014-03-05 00:00 来源:南通网 作者:冯宏新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白雅雨,光绪二十六年后任聘于南洋公学附中、澄衷学堂执教史地,1908年任聘于北洋法政学堂,同年与张蔚西创建我国第一个地理学会——中国

  单从硬件上看,这里和普通民居有所不同的,是故居东南侧的大门“共字门”。大门的门头和门框呈“共”字形状,为水磨石质地,象征着白雅雨先生追求“共和”的革命理想。门框上方的正中,镶刻着白氏宗族的族徽:环形外框,中间带一斜杠,环形上部正中又突出一点,整体呈白字形状,亦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八卦元素。白维铭介绍,这个“共字门”建造于1935年,捐建者为冯玉祥将军。冯将军曾和白雅雨一起参加过滦州起义。

  走进共字门,跨入白氏故居庭院,右侧第一间厢房即为白雅雨的书房,里面已没有文房四宝,只见两张床铺杂乱地横亘其间。白维铭先生为了看护故宅,免费让几名来自重庆的民工住在这里。见到民工夫妇,白维铭连忙吩咐他们不能用明火烧饭,要注意环境卫生。

  白雅雨卧室位于故居北侧平房的最西头,与车水马龙的南大街仅一墙之隔。卧室现为空关房,前后皆有木质窗户,透进一丝光亮。虽然空着,却没有上锁,其实也没地方可以上锁了。门墙的青砖裸露在外,多已风化,墙的一角已经坍塌。房间与堂屋的隔墙为传统的板壁,依然有一段完整地坚守着岗位。一棵不知名的杂树已经在屋檐下的墙缝里旺盛地生长起来,把后墙挤压得严重后倾,让人不敢靠近。

  李大钊与胡适的老师

  白雅雨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文化人,并没有行伍经历。

  1868年,白雅雨出生在书香世家,自幼饱读诗书,18岁考中秀才后离开南通,前往江阴、上海等地求学。

  光绪二十九年(1903)至三十四年(1908),白雅雨转至宁波富商叶澄衷创办的澄衷学堂任教,其时,20世纪对中国影响巨大的思想家胡适正是这座学堂的学生。现存胡适最早的日记《澄衷学堂日记》中,就记载着他在一次学生社团的集会上聆听白雅雨老师讲“泰否”二字之义一事。

  白雅雨每讲一节地理课,都会在黑板上自绘一幅详细地图。在讲明山水、资源等自然地理后,再标明都市城镇关卡及交通道路于黑板上,学生们似身临其境,聆听白老师的讲解,仿佛神游列国。

  白雅雨在天津的学生中,最出名的要数北洋法政学堂的学生李大钊。李大钊对白雅雨老师也是念念不忘,他在民国六年(1917)5月5日的日记中记过雷庄时,为无遗迹可凭吊而遗憾,以为“他日崇德记功,应于此处建一祠宇,或塑铜像,以表彰之”。现在研究者都注意到,李大钊后来成为一个共产主义革命家,与雅雨老师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白雅雨精于地学,他认为:“舆地之学为吾国故有的精神,尤能兴起学者爱重国土之观念。 ”他自编地理讲义,补了当时教材之缺,后来编成课本在上海震东书局出版,名声远扬。1908年9月,白雅雨与学友,又是北洋法政学堂同事的张相文(字蔚西)发起并创办了中国地学会,会上推举张为会长,白为编辑部长,随之我国第一种地理学期刊《地学杂志》出版,称白雅雨为地理学家也不为过分。

  滦州义举彪炳千秋

  1911年,白雅雨在北方策划组织发起滦州起义。

  起义失败后,白雅雨不幸落入敌手,清军头目急令处死,喝白雅雨下跪。白雅雨厉声斥骂:“此身可裂,此膝不可屈。 ”刽子手先砍断白雅雨的右足,欲将白雅雨砍首又无辫可揪,便将其倒悬在树上,割下头颅。壮烈牺牲时,白雅雨年仅44岁。

  白雅雨牺牲后,其在天津教授的学生、也亲身参加过辛亥革命的上海嘉定人氏黄守璟女士奉其遗愿成了他的儿媳,此后一直住在白陆巷,直至1958年去世。

  对白雅雨的英勇义举,国共两党均予以高度褒扬。国民政府追授其为陆军上将,新中国成立后,其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白雅雨故居被确定为南通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在1998年。但是2001年时,某开发公司曾派人上屋掀瓦,准备开拆,后被市政府紧急叫停,故居遂一直得以维持至今。

  如今,在北京西郊温泉村“辛亥滦州革命先烈纪念园”,在山东泰山“滦州起义烈士纪念碑”,在台北的国民党党史馆,都可见到白雅雨烈士的英名。 2011年,白维铭先生还和冯玉祥的孙女冯丹龙一起赴河北出席了滦州起义一百周年座谈会。去年落成的滦县英烈祠里,更是新塑了白雅雨烈士全身铜像。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