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毓麟:难酬蹈海亦英雄

辛亥革命网 2014-01-06 00:00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李晓明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杨毓麟(1872-1911)湖南长沙人。早年留学日本,参加自立军起义,并组织暗杀团,主张以革命的暴力“与敌相搏”,先后计划行刺慈禧太后和光

  杨毓麟(1872-1911)湖南长沙人。早年留学日本,参加自立军起义,并组织暗杀团,主张以革命的暴力“与敌相搏”,先后计划行刺慈禧太后和光绪帝,以及留洋五大臣。后赴欧学习,一直为革命奔波,闻听黄花岗起义失败,革命党人牺牲惨重,悲愤交集,毅然蹈海自尽,与陈天华并称中国近代革命史上东、西蹈海两烈士。

  【书信介绍】

  “乱山回复水无波,寂寂径行感慨多。词客有灵应拊掌,国人犹唱黑那诃。”

  ——摘自杨毓麟致其叔祖信笺中诗句

  在英国海滨城市利物浦的公共墓地里,一座外形状如利剑欲刺苍穹的陵墓中,长眠着一位中国人。寒暑交替,斗转星移。至今,这座陵墓矗立于此己经有一百年了。虽历经百年风雨的侵蚀,但铅灰色石块砌成的墓碑上,仍清晰可辨地镌刻着:“中国蹈海烈士杨公守仁墓”。

  死亦为鬼雄

  杨毓麟独自一人,经过长途跋涉来到利物浦大西洋岸边,面对怒涛汹涌的大海,从容脱下身上所穿的“卫生衣”,从腕上解下金表,连同随身携带的那把中国特色的纸雨伞,一同整齐地摆放在岸上,然后,纵身一跃,跳进了碧海波涛之中,化作了浪花一朵。

  这一天,是1911年8月5日,杨毓麟未及不惑之年。在蹈海自尽前,他写下了这封绝笔信,并将自己在英国所积攒的130英镑换成汇票随信寄出,托友人石瑛、吴稚晖将其中的100英磅转寄给黄兴作革命之军费,其余30英镑转寄给老母,以报答养育之恩,并称这点心意算是“最后之反哺”。“杨毓麟自杀前在岸边摆好卫生衣和油纸伞,就是为了向外界昭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石瑛的孙女石萍芳告诉晨报记者,当时杨毓麟是在利物浦火车站邮局,用红墨水写下的这封绝笔信,原件现存于台北党史馆。“我祖父得信后立即与吴稚晖先生由伦敦赶到利物浦大西洋海岸,请渔人打捞起杨毓麟的遗体,然后找英警方与当地政府交涉,为杨君在利物浦公共墓园争取到一块墓地,并组织召开了追悼会。”

  自制炸弹曾想炸死慈禧

  杨毓麟从小“精研佛理,及经史百家”,早年在湖南《湘学报》发表文章,宣传维新。后至日本留学,思想更加激进。在日本和黄兴等湘籍留日学生组织了一个暗杀团,并在横滨研制了十余种爆炸物。并提出鼓吹、起义、暗杀三种革命方法。在研制炸弹过程中,杨毓麟被炸坏一只眼睛。

  杨毓麟携带炸弹回国后,即策划以革命的暴力“与敌相搏”,计划在故宫内城或颐和园内一举炸毙西太后及朝廷命臣。然居京数月,因戒备森严,无从下手,于是南返上海。

  暗杀五大臣功败垂成

  1905年,清廷为抵制革命运动,摆脱政治危机,鼓吹“预备立宪”用以欺骗麻痹民众。朝廷颁发谕旨,派载泽、戴鸿慈、徐世昌、端方、绍英等分赴东西各国考察,史称出洋考察宪政五大臣。

  杨毓麟得知五大臣留洋的消息,异常愤怒:“清廷伪为预备立宪,遣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用以愚弄百姓,这一来,恐中国永无再见天日之机会了。”暗杀团成员吴樾提出,不如刺杀五大臣使得清廷阴谋无法得逞,此建议得到大家一致赞同。

  但杨毓麟考虑到自己所制炸弹无电动开关,实行者终不免于难,因此,不忍心让吴樾去实施。他说作为北方暗杀团团长,愿自己单独去完成任务。吴樾制止说:“樾生平既自认为中华革命男子,决不甘为拜服异种非驴非马之立宪国民,所以宁愿牺牲一己肉体,翦除这些考求宪政之五大臣。”并建议杨毓麟设法打入载泽幕中,以收里应外合之效。

  由于五大臣行期提前,吴樾急不可耐,遂于9月24日怀揣炸弹,乔装随从,从容步入北京正阳门车站站台,登上五大臣专车,准备炸毙五大臣。不料因人多拥挤,机车与车厢挂钩时车身震动,触发炸弹,吴樾当场遇难,五大臣中,仅载泽、绍英受轻伤。在此之前,杨毓麟已预先谋得载泽随员一职,以为内应。这一爆炸事件发生后,清廷并未怀疑到杨毓麟,所以他仍得以五大臣随员身份同行。

  解放女儿废除缠足

  除了致力于推翻封建帝制,在家庭生活中杨毓麟也对封建礼教嫉恶如仇。杨毓麟有一女克恭,一子克念。正是因为杨毓麟的开放思想,使得女儿一双天足得以保全。

  据杨毓麟的曾外孙回忆,当时严厉家规之下,外祖母遭此陋习实难幸免,正当她一双天足被白布紧裹,肿痛难忍,步履维艰,倍受煎熬之时,被父亲发现,急令家人将女儿双足“松绑”。此刻女儿“缠足”己过七天,脚趾己然变形,再迟就很难恢复原貌了。一向与夫人相敬如宾的父亲,刹那间动了雷霆之怒,对夫人进行了一番严历的呵斥。

  对于女儿的婚事,杨毓麟也是主张节省,衣服也不必求好。1910年4月14日那天,杨毓麟从英国寄回给夫人俪鸿的家信中说道:“静儿招赘一事,各事毕宜力求节省,不可多费财力。‘撑持体面’四个字最为害事,……衣物不必求好,因中国日后必有改革之事,男女服色,皆有大变……”

  不主张自杀的自杀者

  杨毓麟平素是不主张自杀的,他曾说:“厌世派之拔刀自刎,投江自杀,亦是放弃责任,亏损人道。吾人当以公道正义,完全享受正义;不然,则当以苦战奋斗,完全恢复自由。舍此二事以外,皆非正当行为。”那么,他为什么最终选择了自认为“自杀则为怯”的道路呢?

  据杨毓麟的后人回忆,杨毓麟性情刚烈,有忧愤动辄即发,是典型的性情中人。这或许是他最终走上决绝之路的原因。

  杨毓麟参与的武装起义和暗杀行动屡次失败,让他感到孤独和悲观。及至三四月间,黄花岗起义不幸失败,党人牺牲惨重,谣传黄兴也已牺牲。远在英国的杨毓麟闻讯后,悲愤交集,忧伤成疾。他曾在致曹亚伯一信中说道:“数月以来,精神痛苦,如火中烧……伤同志之遭害,汉族之无知,受制胡酋,不感亡国之痛,反杀贤豪,以媚外族,五中皆为之不宁。”

  此时,杨毓麟身体极为虚弱,脑病复发,“遍体沸热”,情绪狂躁。“惨不乐生,恨而之死,决投海中自毙。”于是,留下遗书,毅然自沉于大西洋海湾。

  至今,杨毓麟的纪念碑仍然屹立于英国利物浦公共坟园,纪念碑上用中文刻着:“中国蹈海烈士杨公守仁墓”,纪念碑上的一块用花岗岩制成的碑石上用英文刻着:“中国烈士杨守仁,是因政治思想而死的,死时40岁。”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