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陕西宝鸡走出的黄埔同学
辛亥革命网 2013-12-18 00:00 来源:史料 作者:朱玉林 查看:
黄埔军校,是辛亥革命后,我国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创建的一所革命学校。它不仅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政治觉悟的军政人才,而且铸造了革命军队的军魂,产生了“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的影响。黄埔军校建立以来,陕西省宝鸡市相继有200多名热血青年,怀抱救国救民的崇高愿望,投身这一革命大熔炉。他们高举“爱国革命”的旗帜,在挥师东征、北伐,浴血抗日,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统一的斗争中书写了光辉篇章。
在黄埔军校学员中,陕西省宝鸡市有黄埔一期至二十三期学员209名。其中,一期4名;四期8名;五期1名;六期3名;七期1名;八期7名;九期2名;十期5名;十一期2名;十三期2名;十四期3名;十五期10名;十六期53名;十七期28名;十八期13名;十九期5名;二十期3名;二十一期17名;二十二期9名;二十三期17名;军训班十期2名;军训班十一期5名;干四团二期3名;干四团六期1名;干四团九期1名;干四团十期1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训练班一期3名。
品学兼优 选为教官
从陕西省宝鸡市这块沃土中走出的黄埔学子,胸怀崇高理想,发愤读书,立志成才。他们学业优异, 学员蓝益民、李让、许耀东、贾秉仁、程鸣宇等毕业后被选为教官,留校教书育人。凤翔籍黄埔九期学员李让,因成绩优异,于1933年6月留校,同年8月被分配到洛阳分校即后改编为黄埔军校第一分校任军事教官。从1933年8月到1945年11月期间,一分校从第十四期到第十八期共毕业学生20471名。在这期间,李让一直担任教官,军衔由上尉升中校,培养了大批军事指挥员,他们后来都成为抗日战争的中坚力量。凤翔籍黄埔十六期学员程鸣宇,1938年春季毕业后被选派到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团任政治教官。他面对当时日本侵略军长驱直入,半壁河山沦陷的危难形势,用心备课,精心讲授,通俗易懂地讲授了《总理遗教》《孙中山先生遗著》《总裁言行》《中国之命运》等政治课,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揭露日本侵略者到处掠财杀人的罪恶行径,宣讲抗战中英雄人物事迹和抗日救国人人有责的道理,鼓励学员苦练杀敌本领,时刻准备奔赴抗日前线,杀敌立功,为黄埔军校政治教育倾注了心血,培养了一大批政工人员和抗日军官。黄埔十五期学员许耀东毕业后,在第七分校任上尉体育教官。在体育课上,他反复向那些刚穿上初级军官服的青年学员讲,你们作为即将走向抗日前线的军官,在军校学习训练,除首先要掌握军事知识、战略战术、兵法谋略、军械常识外,其次最重要的便是通过体育训练,掌握队形队列变化及练好身体素质,以一个强健壮实的军人体魄,到前线带领战士才能急行军、打硬仗、打恶仗。抗战军官必须体质健康,身体强壮,才能带好兵,多杀敌,打胜仗。他通过体育课和早操,加强青年学员的长跑训练;通过单双杠等器械,加强学员的臂力训练;通过教授太极拳等传统武术,加强学员的打斗能力和强硬武功。经过许耀东带出的青年学员毕业下到连队带兵,不少人在抗日前线冲锋陷阵,英勇杀敌,成了有名的抗日英雄,立功受奖的喜讯不断传回七分校。
直奔前线 抗击日寇
抗日战争爆发后,黄埔军校学员怀着一腔爱国热情,扛枪上战场,带领战士在抗日前线与敌人流血奋战。受训于黄埔军校高等教育班的邵平章,在八年抗战中,历经井坪、朔县、忻口、绥远、河曲、界首大桥等战役。参加战斗百余次,屡建战功,被任命为上校团长,获金质抗日勋章和奖状。后因率部歼敌抗洪有功,升迁为副师长,被誉为“爱国军人,抗日勇将”。扶风籍黄埔学员李友于,第四期毕业后,历任国民党军队排长、连长、营长。1937年8月上旬,在保卫华北的战场上,英勇杀敌,浴血奋战,身负重伤,受到国民党政府的传令嘉奖。1938年4月李友于任国民党八十五军王仲廉部八十九师五二八团团长,在震惊中外的台儿庄战役中,他身先士卒,出生入死,率团抗击日寇矶谷廉介和坂垣四朗师团的疯狂进攻,不幸中弹,殉国于前沿阵地,时年33岁。国民党政府追赠他为陆军少将。毕业后在十七路军任连长的扶风籍黄埔第十一期学员杨森魁,1937年“七.七”事变后升任团长,率领一个加强团参加了由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守卫战。杨森魁率加强团,在这次战斗中多次与日军殊死拼杀,间或肉搏,屡立战功。战斗接近尾声时,杨森魁冒着枪林弹雨带领官兵在向日军冲杀中,双腿疲炸弹击伤,血流如注,晕倒在地,被担架队员冒死抢抬出来。台儿庄战役取得了歼敌1万余名的重大胜利,战斗结束时,全团仅剩数人,全师只剩17人,杨森魁被誉为抗日战将,1945年初在西安王曲分校,受到蒋介石的接见并合影留念。陇县籍黄埔第十四期学员王升文,决意以身许国,抗日杀敌。在山西“中条山战役”中任国民党第三十四集团军之第三十六军陆军暂编第十五师少校参谋。在战役过程中,他协助刘宗宽师长运筹帷幄,指挥所部浴血苦战奋勇杀敌,打退了日军的多次进攻。凤翔籍黄埔第十四期学员李谋,毕业后分配到温少儒部队(张学良将军部下东北军副军长)任作战参谋,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最艰苦时期,他主动要求带兵去前线抗击日军。李谋因作战英勇,由连长升任营长、团长。1941年,他率全团官兵参加“中条山战役”,与日寇血战一天两夜,身负数弹,壮烈牺牲在马泉沟阵地,后被幸存战士将其遗体运回原籍,时年26岁。当时国民政府召开隆重追悼大会,追授李谋为“抗日民族英雄”的光荣称号并立碑纪念。陇县籍黄埔第十五期学员陈怀礼,1941年毕业后,曾任国民革命军三十八军五三零团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抗日期间,他先后参加了郑州会战、攻战霸王城、虎年关阻击战、官道口围剿战等大小几十次战斗,在抗日战争的史册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黄埔十七期学员方成熙,在抗战时期,转战江苏、浙江、安徽、江西4个省份,历任排长、连长、副营长、副团长,参加领导过13场抗日战斗。特别是在1944年1月3日的江西遂赣战役中,方成熙率部成功阻击日寇7次进攻,生擒两名日军指挥官,打死打伤日军400余人,击落日军“夜猫”轰炸机数架。岐山籍黄埔十七期学员,后来晋升为国民党将军的吕正刚, 毕业后当上了机枪第二连的排长, 在一次抗日战斗中,他指挥三个重机枪班,居高临下,掩护步兵, 在炽烈交叉火力扫射下, 只见鬼子一排一排的倒下去,直打得枪管发红。吕正刚长沙三次会战后,晋升为营长,驻守当地,成为独当一面的指挥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