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最新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日本站 > 学术研究 > 辛亥风云中的留日士官生(3)

辛亥风云中的留日士官生(3)

辛亥革命网 2019-03-11 13:39 来源:贵州文史丛刊 作者:陈芳 查看:20381
清末留日士官生在辛亥革命风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是辛亥革命的军事骨干,为革命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全国各地的士官生纷纷起事响应武昌起义。10月21日湖南与陕西响应。在湖南,参加起义的有王隆中(又名李隆中)标统、梅焯敏管带、曾继梧管带等;在陕西,新军与哥老会共同起事,成功后,张凤?被公推为都督;北方张绍曾、蓝天蔚在10月23日发出“滦洲兵谏”的电报,同日,江西九江起义;10月29日山西响应,阎锡山、温寿泉被推选为正、副都督;10月30日云南响应,蔡锷当选为都督、李根源为参议院院长兼军政部长;10月31日南昌响应,几易都督,底定李烈钧为江西都督;11月4日上海响应,刚回国的河南省籍士官生刘基炎、张国威等10人参加了起义;同一天贵州响应,陆军小学堂的教官杨荩诚领导了起义,并被公推为都督;11月5日浙江、寿州响应,在日本野战炮兵第19联队实习的士官候补生蒋介石等听到武昌起义消息不假而归,并参加了浙江的光复[24]838;11月9日广东起事成功,胡汉民到任都督,任命蒋尊簋为军政部长,同日,安徽宣布独立;11月10日福州起义,许崇智被推为福建军政府陆军总司令,自请退居福州第一师长;11月22日重庆宣布独立,27日成都响应,12月8日成都郊外发生兵变,六期生尹昌衡率新军出城平乱,旋任四川都督;12月2日江浙联军光复南京,江北第九镇内应,也有不少士官生。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起义中多有同盟会的领导与组织,所提到的士官生多为同盟会员,充任都督及军旅团的人恰恰属于“铁血丈夫团”最初成立的28人之列。从地理位置上看,江浙上海固然重要,但江西、山西、云南、四川等省也极具代表性,尤其山西与云南,是辛亥革命起义大队伍中的两颗明珠。据笔者不完全统计,仅两地参加起义的士官生就超过了40人,多半数以上是同盟会员。此两地相隔一天起事有力地推进了革命进程,山西又为北方重地,无疑在清政权的大后方插入一把刀子,加速了清政权的灭亡。

  革命的中心任务是夺取政权,而革命胜利后政局稳定成为首要问题。也就是说士官生的功绩不仅仅体现在军事上,还体现在稳定政局上。武昌起义第2天,湖北军政府成立,军政府的军令部长是杜锡钧;此后两个月内,全国15个省相继独立,由革命军控制,其中山西、陕西、江西、云南、四川、贵州、浙江(蒋尊簋参加广东起事后回到浙江任都督)、江苏(蒋雁行任江北都督,但不是同盟会员)等八省是由士官生执政,福州一处则有许崇智执掌军权。上述几省虽然不能左右全局,但是“革命之大局,因此益振”。[25]208剩余9个省虽然是由清政府控制,但是此起彼伏的革命党人的武装起义与人民群众的反清斗争汇聚在一起,使清王朝的统治迅速土崩瓦解,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意味着中国政治制度已经发生了伟大的转折。而南京临时政府是否能够迅速稳定事关全国政局的稳定,这时地方各省的稳定很关键。客观上讲,数省士官生执政必然益于临时中央政府摆脱困境,益于全国局势的迅速稳定,如江西从九江起事到南昌宣布独立,一度是多个都督分立,互不统属,社会混乱不堪,李烈钧继任都督,改组军政府,整顿军队,镇压会党,江西局势渐趋稳定。但是,南京临时政府与地方各省的政治平衡关系还未来得及巩固就遭遇政权和平让渡。等到袁世凯违反《临时约法》施行独裁统治排斥革命志士时,担任都督的士官生不仅仅纷纷去职,在革命的十字路口群体分道扬镳。前面讲过,同盟会的组织领导是一部分士官生走上革命道路的政治保证,而同盟会的发展状况如何又直接决定了这个群体的政治发展走向,再次说明士官生与同盟会的辩证关系。

  总之,清末留日士官生在辛亥革命风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革命”二字原本是孙中山从日本的翻译著作中取出作为推翻反清政府的口号的,但是由提出口号到摘取果实非一日之功,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留日士官生因为在日本留学时参加各种救亡图存的社会实践活动,革命意识渐次觉醒,走上革命道路时又有同盟会组织领导这一政治保证,在清末新军编练与军事教育中的就业优势又为他们成为革命勇士创造了客观条件,无论武昌首义还是全国各地起事他们都冲在前头,所以说,他们是辛亥革命的军事骨干,为革命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注释:

  ①章开沅:辛亥革命史研究如何深入[A].《章开沅.辛亥前后史事论丛》[C].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章开沅:扩展学术视野,推进辛亥革命史研究[A].《辛亥前后史事论丛续编》[C〗.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张海鹏:2001年辛亥革命中国近代史研究概述[J]《近代史研究》,2003(1);严昌洪:纪念辛亥革命95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J].《江汉论坛》,2007(1)等.

  ②王晓秋:留日学生与辛亥革命[A].《近代中国与世界-互动与比较》[M].紫禁城出版,2003年;何扬鸣:浙江留日学生与辛亥革命[M].杭州大学学报,1993(2);夏俊峰、苏诚:论晚清留日学生与辛亥革命[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10)等.

  ③靳明全:《攻玉论—关于20世纪初中国军界》[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年版;李晓东:陆军士官学校和留日学生[J].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编:《日本学论丛》[C].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年姜新:略论民国初年的日本士官学校留学毕业生[J].《民国档案》,2007(3)等.

  参考文献:

  [1]拙著:近代中国留日陆军士官生人数考究[J].《军事历史研究》,2008(2).

  [2]张朋园:《梁启超与民国政治》[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2006.

  [3]林能士:辛亥革命时期北方地区的革命活动[J].《近代中国》总13期(台北),1980(1).

  [4]谢本书:《唐继尧评传》[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5.

  [5]李烈钧:《李烈钧将军自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7.

  [6]李根源:辛亥前后十年杂忆[A].《辛亥革命回忆录》[Z].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

  [7]李根源:《雪生年录》,曲石精庐重刊本(卷一)[Z].写于1906,刊印1944年.

  [8]日本防卫研究所战史史料室藏:《清国留学生机密书类窃取二件》书类[Z].明治四十二年;李晓东:陆军士官学校和留日学生[A].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编:《日本学论丛》[C].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

  [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陆军部练兵处的留学卷,《兵部陆军部档案全宗》[Z].

  [10][日]小岛淑男:辛亥革命期中国留日学生的动向[A].《辛亥革命研究会:中国近现代史论集—菊池贵晴先生追悼论集》[C].日本:汲古书院,1998.

  [11]尚小明:《留日学生与清末新政》[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

  [12]尚小明:《留日学生与清末新政》[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

  [13]李烈钧:《党人三督团传》[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14]李烈钧:《李烈钧将军自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5][美]史扶邻:《孙中山与中国革命的起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16]李书诚:辛亥革命前后黄克强先生的革命活动[A].《辛亥革命回忆录》(第1集)[Z].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

  [17]政协武汉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武汉文史资料》(第4辑)[Z].1981.

  [18]赵润生马亮宽:《辛亥滦州兵谏与滦州起义》[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19]冯自由:《革命逸史》(第3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0][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21]贺觉非冯天瑜著:《辛亥武昌首义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22]湖北省图书馆辑:《辛亥革命武昌首义》[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1.

  [23]陶炬周登瀛:炮队武昌起义及阳夏战斗记略[A].《武昌起义档案资料选编》[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

  [24]黄自进主编:《蒋中正先生留日学习实录》[M].台北:财团法人中正文教基金会,2001.

  [25]孙中山:《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如需转载,请先联系我们。 (投稿EMAIL:xhgm@xhgmw.org 在线投稿

填写您的邮件地址,订阅我们的精彩内容:
分享到: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