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访谈提纲到历史图景(连载2)(4)
辛亥革命网 2025-11-06 09:5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蔡礼鸿 查看:
1951年4月10日(三月初五),祖父被错杀了,我们的远房亲戚从巴东县城翻山越岭一百八十里路,把祖父的尸体抬回大石桥。他们用农村做酒糟的篾席捆着抬回来——而不是用芦席,芦席受不了力——放在现在的故居的外面,院墙的东边墙角下。过来看的人都不敢动。不知谁说:“小毛,你把那个篾席拆开来,让我们看一下。”我就上前打开了。祖父穿着灰色长衫,左胸前有一个洞,头被剃光了,灰灰的。我不知听到哪一位说:“哦,还好还好,他只有一枪的罪,只打了一枪。”那时候好多地主被枪毙,在头上打一颗“开花弹”,打得脸都看不见了。几个人拿锄头把祖父埋在老房子旁边的一片竹林里——现在的邓玉麟陵园那里。他一直埋在那里,没动过。祖父的坟墓本来只是一个土堆,直到1982年祖父平反后,我和姑妈在武汉会合后,才为他打了一个新的墓碑,上书“邓玉麟先生之墓”。
1950年,我的母亲带着我的哥哥、两个弟弟和叔叔先到上海。1954年,土地改革完成以后,我才和父亲一起从家乡湖北巴东走到宜昌,坐船到武汉,再到上海。我父亲是光华大学的学生,新中国成立以后他滞留家乡,没去武汉和上海。直到1954年审查完成,认为他没有问题,才开了路条,允许他到上海和自己的夫人、我的母亲周修德团圆。母亲一直在努力申请我和我父亲到上海来,前前后后好多年才成功。离开家乡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尽管那是我度过了非常痛苦的童年的地方,但是,我对家乡有着不可磨灭的感情。我的母亲叫周修德,修字辈是她的家属的派名,原名叫周竹青。我的母亲是一个坚强、能干的旧社会的老式女人。她一辈子吃了很多苦,默默地忍受着,走完了自己的一生。我们三兄弟都对她特别敬重。
8.《范腾霄外孙女陈瑜口述史》
范腾霄(1883—1952),字瀛艖,湖北利川人。1902年考入武昌文普通中学堂,次年在黎元洪营中任湖北护军马队第一营文案兼国文教师。1904年考入将弁学堂,毕业后任二十九标见习士官,随后加入日知会,并成为会中骨干。1905年官费留学日本,入商船学校学习驾驶,后加入同盟会,任同盟会湖北分会交际干事。1911年回国,任湖北军政府副官兼海军参谋长,汉阳失守后,他力主坚守武昌。12月参与南北议和事宜。1912年任首义军官组织的将校补充团副团长、讲武堂监督。同年冬去北京,任参谋本部上校科长。1918年再渡日本学习海军,回国后在海军任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湖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陈瑜,范腾霄外孙女,1942年10月18日出生于福建延平。先后就读于恩施小学、恩施二中,初中毕业后上山下乡,后考入马房山中学、武汉市财贸干部学校,在武汉从事会计工作。
1964年,我从武汉市财贸干部学校毕业,当时的毕业生是包分配工作的,我先后在武汉市油脂公司、武汉市硚口区粮食局和石油化工部中南产品管理处等单位工作。在粮食局工作期间,我因为自己的文艺特长,参与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演出,获得了很好的演出效果。合唱团获得了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并题词:“精益求精、后来居上”。1979年12月,我进入石油部中南供应办事处工作,直至退休。
9.《高振霄外孙王琪珉口述史》
高振霄(1882—1945年),字汉声,湖北房县人,毕业于两湖总师范学堂。同盟会员。参与武昌首义,后主持筹组湖北军政府民政部,与蔡济民、牟鸿勋等被任为总稽查,时称“八大金刚”。后历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国会议员、非常国会参议院议员、汉冶萍公司清算委员会委员。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高振霄任上海策反委员,1945年3月21日,日军胁迫高振霄出任伪职并为其设宴,高振霄赴宴,拒绝要求,饮下日军的毒酒牺牲。
王琪珉,系高振霄先烈外孙,生于1953 年,上海市北方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中华辛亥文化基金会总裁、台湾辛亥武昌首义同志会特聘顾问。参与编著《高振霄三部曲》。?
我叫王琪珉,出生于1953年3月,是高振霄的外孙。我是在“文化大革命”初期开始了解家庭和辛亥革命的联系。当时我12岁,和外婆住在一起,中央专案组到家里来调查辛亥先烈的一些情况,所以稍有耳闻。但外公具体的历史当时也很难说明白。
1969年,我下乡前,外婆送了我一块Omega怀表,是我外公生前的遗物,是孙中山先生在1922年陈炯明叛变后送给我外公的。我外婆把这块怀表给了我,告诉我这背后的故事。外婆一直跟外公相伴,了解得比较多,“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没多久,她就去世了。后来我所了解的外祖父的事迹,则大部分是从母亲那里知道,也不是很全。外公外婆就我母亲一个女儿。
2011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活动在武汉举行,我参加了纪念活动,接触了其他辛亥后裔,和他们聊,知道先辈们以前都是共事的,像邓玉麟的后代、田桐的后代,和我一样都是湖北籍,我们经常在一起聊。后来,我和志同道合的伙伴又开始寻找史料,撰写了《高振霄三部曲》。
外公的祖籍在湖北神农架地区的房县。毕业于两湖总师范学堂。参加了文学社、共进会。他反对清政府的腐朽制度,提出了“振兴中华,福利民众”的口号,这后来也成为我们家的家训。据我外婆和母亲回忆,我外公是很知书达理的人,相当有正义感,有原则,所以不难理解他后来为何会参加武昌起义。武昌起义成功后,外公主持筹组湖北军政府民政部,与蔡济民、牟鸿勋等被任为总稽查,时称“八大金刚”。后历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国会议员、非常国会参议院议员、汉冶萍公司清算委员会委员。外公也参与办报并写文章。我们从他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可以了解到他当年参加武昌起义的经过。1920年9月15日,外公与胡祖舜、范鸿钧、张知本、曹亚伯、白逾桓等辛亥文人志士在上海成立“旅沪湖北自治协会”,并创办《新湖北》刊物。1920年10月10日,外公在《新湖北》第一卷、第二号“国庆纪念号”特刊上,以高振霄及其笔名汉声同时发表了《武昌起义有三件可纪念的事》《自治与自由》《爱尔兰的一少年》《汉冶萍的危机》四篇文章。
读《武昌起义有三件可纪念的事》这篇文章,我感到尤其亲切,能真实感受到外公的所思所想,他心中涌动的热血。外公认为,武昌起义有三件可纪念的事有三件:一是奋斗的精神。二是牺牲的精神,三是无掠夺的行为。












